投身摯愛團體計畫(beloved community)的牧師勒羅伊・巴伯曾解釋過,為何克服自己內在的抗拒,與那些我們認為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建立關係是那麼重要的事。
我們人類是按三位一體的天主形象所創造的。因為天主在我們內的模樣可以有很多面向,這顯而易見地使我們成為具有「關係」特質的存有。我們不由自主地在團體中生活,並且當我們脫離了團體生活,我們就會因此而受苦。我們被創造時就註定要有伙伴,因為這是天主願意的。人類的發展、繁衍,需要靠我們建立、修補、維持和別人之間的關係來達成。
耶穌示範並教導我們,愛的關係需要跨越政治、種族、國家、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的藩籬。但在今日的世界,我們似乎愈來愈習慣於築起並強化這些籓籬。而且當我們和別人溝通時,我們會努力讓對方的思、言、行為、妝扮都和自己一樣。這些行為模式會讓我們安逸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中,但卻相反於天主對我們的期待與渴望。這種傾向相反於天主的救贖計畫,也相反於天主希望我們不要獨自一人的創造特質。這種傾向讓我們與彼此保持距離,最終也與創造我們的天主保持距離。
行動與默觀中心(CAC)的老師布萊恩・麥克拉倫(Brian McLaren)向我們說明了,為何這種「接觸偏見」會使得我們遠離那些思想、行為、外表與自己不同人。
當我不想和「那種人」連結並建立關係時,我就不會有機會挑戰自己的偏見與錯誤假設。
想像一個小孩子,被一個他所信任的大人告知,某些種族、宗教、文化、性取向或階級的人們很骯髒、危險。
你馬上就可以看到這種自我強化的循環:這些人既骯髒又危險,所以我不該相信他們,也要避免和他們接觸。這也意味著我不會和他們有持續的、互相尊重的互動關係,而我也不會有機會發現他們實際上是很不錯的人......
在福音中每一個故事裡,耶穌從來不凌駕他人、避開他人、殖民他人。相反的,耶穌取了肉身成為他人、與他人同在一起、保護他人、聆聽他人、服務他人,甚至為他人犧牲自己。
巴伯最後總結說:
我們有可能用天主看待我們的眼光,而非我們的偏見來看別人嗎?事實是天主從沒有用我們的偏見來看待人,不管我們如何說服自己和別人,我們是因著造物主的名這麼做。在天主的眼中,每個人都映照著天主的肖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受造物,都值得被愛,都需要天主的愛與寬恕......
做為天國的使者,我們得要開始用基督的眼光看待別人--把他們當成和我們一樣的人,同樣需要天主的愛、憐憫和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