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道別的奧秘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23歲時,我的父母接連在三個月內過世。他們都還在壯年,我很年輕,我的家人也是。就是因為太年輕了,我們很難接受他們的離去。但他們還是走了,並且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個空缺。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因著離去所留下的空缺開始被補滿,我們的悲傷開始消散。這不是馬上發生的。需要幾年的時間,但最終事情都會變好。曾經那個令人傷感的缺席,如今成了溫暖的臨在。我們的父親與母親以新的方式回到我們身邊。我們開始感受到他們的臨在,而且我們的心靈被他們永不改變的愛滋養著。他們現在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臨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種不帶張力的方式。

        當他們在世時,我們彼此相愛,但是,如同所有的家庭一樣,我們之間的愛充滿了張力。愛與關心沒有辦法具體地表達及接受卻不帶來陰影、抗拒、煩擾或一些負面的情緒。這些都會在所有的家庭及我們多數的親密關係中發生。

        我們在世的生命,不管是什麼樣的親密關係,都不可能沒有陰影,只帶來純粹愛的經驗。不管我們對對方有多深的愛,我們還是會在這份關係中感覺到抗拒、失望、煩擾、不被了解、不被珍惜、渴望獨處,甚至受到傷害。

        但是,在我們的父母過世之後,我們的哀傷慢慢散去,他們對我們的愛,以及他們在我們生命中的臨在,開始以一種超越這些張力的方式顯現。我們可以感受他們的愛,卻不再有陰影橫亙在我們中間。當他們離開,當他們過世,他們開始可以給我們那些他們在世時無法完全給我們的,就是那種沒有陰影的臨在與愛。

        為什麼?怎麼會這樣?只是因為時間治癒了死亡帶來的創傷嗎?只是死亡使我們忘了曾經橫在我們中間的失望與張力嗎?

        這是一部分的原因,但還有更深的因素在其中。親密是個奇特的東西,它有很深的內涵,並且有著吊詭的特性。在親密之中,臨在與缺席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或某個特定的時節相互關聯著,很難說哪一個促成更深的連結。

        有時候當我們與彼此同在時,我們反而沒法給彼此我們想給的;我們得要離開,至少得要離開一段時間,才能給出我們想給的一切。

        有時候只有我們的缺席能加深並淨化我們的臨在。有時候離開一天或一段時間對關係是有好處的。這是耶穌升天的神學與心理學奧秘的一部分。

        在某個層次,這是一個奧秘。然而,我們似乎都對這個奧秘了然於心。

        身為父母,你一定都在兒女長大離家時經驗到這個奧秘。一開始,看著他們離去帶來心痛的感覺;之後,當他們成長並回到你面前,你又會感到喜悅與驕傲:他們不再是孩子,而是可以像朋友一樣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大人了。但是,除非你的孩子離開家,你不可能經驗到這個喜樂。明智的父母知道,緊緊掌控孩子的一切,不給他們自己的空間,你不止會阻礙他們的成長,也會使自己失去擁有喜樂與驕傲的機會:看見這個曾經幼稚的孩子,以成熟大人的姿態,自信地回到家中,並且回報自己比稚氣的依賴更深刻的愛。這個奧秘也適用於我們的每一段關係。

        耶穌不斷且煞費苦心地在升天之前將這個奧秘傳遞給祂的門徒。祂一再地告訴他們:「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了,就要派遣他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要痛哭,哀號,......但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

        我花了好幾年才了解了一部分耶穌藉著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涵。雖然頭腦明白,但我的心還在掙扎,不想接受這個事實:有時候我們得要離開,才能讓我們的精神與價值被顯揚出來,被那些我們所愛的人接受,而不被我們之間關係中的張力與攪擾所阻礙。

        當我們的孩子初次離家,獨立開始他們新生活的時刻,他們似乎也用耶穌在升天前對祂的門徒說話的口吻在對我們說:「我去為你們有益。如果我不離開,我就不能以更深刻的方式回來!」

        每次我們走出一道門時,不管是一天或是一段長時間,我們也會說著同樣的話:再-會(‘good’-’bye’)。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the-mystery-of-saying-goodby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