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靈修與第二人生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希臘小說家尼可斯・卡山札基(Nikos Kazantzakis)曾到阿索斯山(Mount Athos)拜訪一位老神父。有一天,他問老神父:「神父,你現在還會跟魔鬼爭戰嗎?」老神父回答他:「不,我年輕時確實常與魔鬼爭戰。但現在我老了,累了;魔鬼也老了、累了,懶得和我爭戰了。我不理牠,牠也不理我。」「那這樣,你的生活豈不變得平安自在?」卡山札基說。「喔,不!」老神父回答說,「情況更糟。現在我得和天主爭戰。」

        有人曾這麼說,我們的前半生花在與魔鬼爭戰(就是第六誡「不可姦淫」所說的),後半生則與天主爭戰(第五誡「不可殺人」所表達的)。雖然這個說法確實表達了某種實情,但太簡化了。除非我們用比較寬廣的眼光來定義「魔鬼」,把牠視為未被馴服的青春活力:情愛(eros)、不安、性徵(sexuality)、親密帶來的痛、追求成就的渴望、尋求符合道德的理由、尋根的渴望、渴求陪伴並找到稱為「家」的地方。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要想與我們的內在烈火和平共處,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需要建立我們的自我認同,為我們自己尋求親密、意義、自我價值,從不安中平靜下來,並且找到自己的家。在我們離開原生家庭後,我們可能要花費五十年的光陰,讓我們能再次回到「家」。

        好消息是,一般來說,我們最終會找到的。在我們到了中年,或者說是中年晚期,我們會達到神秘家說的「成熟」(Proficiency)狀態⎯平安;使我們夜晚能安然入眠,白天可以全力以赴的統整性徵;一種自我價值感;根本上的無私態度。我們已經找到家了。在這個家,如同在我們青春期之前一樣,我們再次感覺到自在,可以滿足地接受一路走來的旅程,儘管精彩無比,也同時充滿了不確定的焦躁。我們好像再次回到年輕時光,只是不想再經歷一次內在的不安。如同卡山札基遇到的那個老神父所說的,我們已經厭倦了和魔鬼爭戰,牠也不想和我們鬥了。我們現在可以和平相處。

        那接下來,我們要從這個家往哪裡去?美國詩人多瑪斯・艾略特(T.S. Eliot)曾說:「家是你出發的地方。」對於中年的我們,這是個真理。

        第二人生如同前半段一樣,是一個旅程。只是如同我們所經驗到的,第一人生的重點在於尋找自我認同、意義、自我價值、親密、根、坦然接受自己的性徵。第二人生的目的不同。如同約伯書中的經典名句:「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歸去。」(約一21)

        我們要去哪裡?到與天主同在的那個永遠的家。要到那個家,我們首先得要放下我們在第一人生所得到,用以證明自己是誰的身外之物。第二人生跟第一人生的靈修課題非常不一樣:放手,走向約伯所說的赤身裸體。

        那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放下什麼?

        首先,最重要的,是放下我們的創傷與憤怒。第二人生最重要的靈修功課就是寬恕⎯寬恕別人、寬恕自己、寬恕生命、寬恕天主。到了中年,我們的生命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創傷,從來沒有過著我們夢想的生活。總有些失望及憤怒停佇在我們的心頭,除非我們發現它們並學會寬恕,否則我們將會懷著怨懟死去,無法享受天堂的盛宴。

        其次,我們得要擺脫佔有、成就、身處舞台中心的欲望。第二人生的功課是要成為一個安靜、祝福別人的祖父母。不再需要成為別人注目的焦點,反而能單純地陪伴孫子孫女成長,並且樂在其中。

        第三,我們要學會跟這個世界及我們所愛的人道別。如同年輕時活力充沛的我們,給予所愛的人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要給予他們我們的死亡,這個最後的禮物。

        第四,我們需要放下對能幹、聰明的要求,變得像「神聖老叟」(holy old fools)那樣簡單,單單只為天主對我們的愛作證。

        最後,我們需要愈來愈沈浸在安靜,這個天堂的語言之中。神秘家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d)曾說:「沒有什麼能像安靜那樣肖似天主。」中年的功課就是開始了解並進入安靜之中。

        這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煉獄(Purgatory)不是什麼奇特的地方,天主教教義相信在天國和地獄之外,有這麼一個地方。那是成熟靈修的核心部分,如同約伯告訴我們的,天主永不放手的擁抱,是唯有在我們學會放手之後,才能完全經驗到的圓滿喜樂。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spirituality-and-the-second-half-of-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