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匆忙是我們的敵人。它使得我們身處壓力之下,讓我們的血壓飆升,使我們失去耐性,更容易因著意料之外的事而受傷。最重要的,使我們對他人的需要視而不見。
1970年代,普林斯敦大學曾針對神學院的學生,進行過一個心理實驗,來探討一個人對於助人工作的投身,是否會影響他在面對真實的情境時,做出符合其價值觀的抉擇。他們設定了一個情境:實驗者在辦公室和受試者進行會談,結束時,要求受試的神學生馬上到校園另一頭的教室上台演說。但是時間非常緊迫,使得這些受試的神學生得要趕快往下一個教室去。在路上,每個受試的神學生都會遇到一位扮演需要幫助的實驗者(如同福音中那個慈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個實驗就是要看看,這些「撒瑪利亞人」會不會停下腳步來幫忙那個需要幫助的人。結果會如何呢?
大家也許會想,這些立志投身於助人工作的神學生,應該會比一般人更願意停下腳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結果並非如此。想要成為撒瑪利亞人,並沒有對他們在此情境中的反應造成影響。影響他們選擇停下腳步去幫助受困的人,或是繼續往前走的因素,是他們是否處在匆忙的情境之中。如果他們趕著要去做某件事,他們就比較不會停下腳步;但如果他們沒有時間的壓力,就比較會停下來幫忙。
這個實驗的主持人做出了幾個結論:首先,當我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道德感就變成了一個高不可攀的訴求;其次,面臨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我們就比較不會用道德的眼光看待當下的處境。根本上來說,當我們愈處在匆忙的狀態中,我們就愈不會停下腳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匆忙與倉促比起其他因素,或許更會阻止我們成為一個慈善的撒瑪利亞人。
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就可以驗證這個理論。我們努力想要撥出時間給家人,給天主,給需要幫助的人,這些都跟時間有關。我們總是太忙、太有壓力、太匆促、太心急,讓我們沒法停下腳步,幫忙別人。有個作家曾經對我說,她在臨終前最懊悔的事,恐怕不會是自己違反了哪一條誡命,而是她好多次忽略了孩子的需要,跨過他們到書房去寫自己的文章。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常去譴責今日世界世俗的主流價值,忽略了家庭的重要。但事實上,所有導致家庭破裂的因素中,最嚴重的恐怕是來自工作的壓力,使得我們持續處在緊繃的狀態中,永遠是那麼地匆忙,日復一日地跨過我們的孩子,趕著完成工作上的要求。
當然,我親身體驗到匆忙帶給我的是什麼。我永遠都處在壓力之中,永遠匆匆忙忙,永遠想做更多,也永遠越過那些請求我幫忙的人與事,趕著去完成我自己的工作。身為一個神父,我可以合理地解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靈的益處。有時我也會安慰自己,我這種忙碌與匆促的態度正是從我的父母那裡遺傳來的。他們是一對完美、高尚、充滿愛的父母,但他們常常管了太多的事。回應太多的需要是一種吊詭的美德。
這也難怪所有正統的靈修作家,即使沒有看過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報告,也會嚴正地警告過度工作的危險。真的,匆促與忙碌的壞處,早已經寫在聖經的第一章:天主邀請我們工作六天之後要有一天的安息日。當我們處在匆忙之中,我們眼睛就只看得見自己的事,而看不見別人了。
正面來看,相對於懶惰而言,忙碌的人可是勤奮多了。至少,那些積極的人不會一起床就開始煩惱,午餐前的時光要如何度過。這些人的生活總不缺乏目標。同樣的,忙碌可以塑造出一個能夠得到肯定與讚賞,有生產力的人。即使這個人總是跨過自己的孩子,來到辦公室。在這一點我也有豐富的經驗:透過我的工作,我得到很多的肯定,即使我也必須承認忙碌與壓力使得我經常沒法當一個慈善的撒瑪利亞人。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匆忙同樣也會遮蔽我們靈性與人性的眼睛,讓我們喪失憐憫的能力。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always-in-a-hur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