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如果你是那種會關注社群、家庭、教會、公義、教育、文化或公共議題的人,毫無疑問的,你一定會發現自己得要出席很多會議。我的一個同事很喜歡這麼開玩笑:「如果以後的人回顧我們的歷史,他們一定會說:『他們超愛開會!』」
我們真的很愛開會。我們很喜歡和人團聚在一起。有無數的理由可以讓我們參與團體討論和分辨:教會事務、教育提昇、促進公義、提昇道德、政治現況、社會需要、經濟發展、文化進步。這些議題像是無底洞一樣,吸引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將我們的目光從日常的工作中轉移開來。進一步來說,我們可能在某個時間點,會開始懷疑:「這些會議真的能改變些什麼嗎?如果我們不要花時間在開會上,生活可以變得更好嗎(不止是更輕鬆、自在)?」我們很容易對於要參加這些會議感到厭煩、無力、悲觀。
但我們得要記住一件事:聖神降臨就發生在一個聚會之中!這個教會歷史的重要里程碑,沒有發生在一個人虔誠祈禱之時,或是一個隱修士在山頂默想的時刻,或是如同佛陀在樹下冥想的時候。它沒有發生在這些時刻。聖神降臨發生在聚會之中,在一個團體中發生,在一個教會聚集了會聚專務祈禱之時,在一個信仰的大家庭等待天主指引的時刻。更進一步來說,它發生在一個普通的房間,一個大家聚集的地方,在一個簡樸,教會從那裡開始的房間。記得這件事很重要。我們對天主的追尋不應該讓我們只停留在一個安靜、獨處、默觀的空間,也應該在一個人群聚集的地方。
這是和世界上一些傳統宗教相比,基督宗教的特點之一。在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和道教,神靈與啟示通常會通過個人傳遞給世界,特別是那些專注、沈浸在私下祈禱的人。天主透過這些深度的祈禱對他們說話。
基督宗教和猶太教對於這一點並無異議。我們都同意這種個人私下、獨處、靜默的祈禱經驗,會幫助人與天主建立獨特的關係。要想找到天主,聆聽天主的聲音,我們有時確實得要從團體中抽離出來,走進曠野,走到一個教堂,走到一個獨處、安靜的空間,與天主相遇。我們從福音中看到耶穌也這麼做了。瑪爾谷福音記載,雖然祂的傳教工作如此繁重,甚至到了「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的情況,耶穌還是會離開人群,安靜地獨處一會兒。總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抽離與安靜。神秘家艾克哈特曾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像安靜一樣,幫助我們找到天主。」所有傳統的靈修都有相同的觀點。
然而,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和這些其他的正統宗教不一樣的,是我們也同樣肯定可以在團體、家庭、會議中經驗到天主。我們不止在曠野或是全然的靜默中遇見天主。我們會在這裡遇見天主沒錯,但我們也會在團體、家庭、教會的聚會、在會議中遇到天主:「因為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十八20)在基督宗教和猶太教的靈修當中,有兩個絕對重要的地方,我們可以在其中遇見天主:獨處與家庭。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關係,互相互幫助以使我們與天主相遇的經驗變得深刻且純粹。
我們得要留意,聖神降臨發生在一群人聚集的時刻,而非一個人在曠野中獨處的狀況中。這個意識會幫助我們在對聚會感到厭倦,覺得會議沒有效率,或是自己從事個人興趣的時間被剝奪時,仍能保持耐心。聖神降臨在一個聚會中發生的事實,也會幫助我們聚焦在我們為什麼參加這些會議的初心。
彼得・莫林(Peter Maurin),這位美藉社會運動者多蘿西・戴(Dorothy Day)的啟蒙老師,常常這麼說:「當你不知該接下來該做什麼時,就繼續參加聚會吧!」聽起來是個不錯的建議!聚會就是「晚餐廳」(Upper room),我們等待聖神降臨的地方。我們在等什麼呢?我們為什麼要在晚餐廳聚在一起?因為我們和其他人在這裡,等待天主做祂要為我們做的事,以及天主要透過我們做的事,那些我們沒有辦法靠著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事:和其他人共同建立團體,一起把公義、愛、和平和喜樂帶到這個世界。
因為如此,我們需要繼續參加聚會。我們需要花時間在一起等待天主,等待從天上降下的火舌帶給我們需要的勇氣、語言和力量,讓我們的信仰和愛所想像的世界能夠真正來到。
我們聚會見!
https://ronrolheiser.com/pentecost-happened-at-a-meeting/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耶穌升天為愛和親密的奧秘,點亮了一盞明燈。「耶穌升天」是什麼意思?
這是在耶穌和初期教會發生的事件,一個基督徒的節日,一個神學觀,一種靈修,把這些統統包裹在一起成了一個奧秘,一個我們也很少拆開來整理的奧秘。到底耶穌升天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交會有種奇特的矛盾特質在其中。一方面透過碰觸別人的生命、給予生命、說出滋養人的話語、做有建設性的事,可以為生命帶來奇妙的力量;另一方面,離去、 安靜、被動地承受、死亡和說再見,同樣也能像我們曾陪伴和給予生命一樣,有著另一種力量在其中。臨在與離去是一體的兩面,有些祝福唯有當我們離去後才能給予。
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在祂升天之前,會為祂的朋友打一劑預防針:「我去為你們有好處。」「現在你們要憂傷,但你們的憂傷將會化為喜樂。」「別拉著我,到加里肋亞去,我會在那裡和你們碰面。」
我們如何理解耶穌說的這些話?我們所愛的人離去,怎麼會對我們有好處呢?再見的憂傷,離去的痛苦,怎麼會化成喜樂呢?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經驗這事,但還是很難解釋。讓我舉個例子:當我22歲的時候,我的尚在壯年的父親與母親,在四個月間相繼去世。對我和我的兄弟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傷痛。一開始,如同每種重大的失落一樣,我們經驗到的就是痛苦、分離、心冷、無助、脆弱、失去了重要的關係、毫無準備地被丟進了殘酷的深淵。在每一種失落、死亡或是痛苦的告別中,一開始都不可能有溫暖的感覺。
時間是最好的醫生(它沒有幫我們清洗傷口或是麻醉,而是做了其他更重要的事)。幾年之後,我不再對父母的過世感到心冷。他們的過世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倒他們的離開成了一種溫暖的臨在;內心的沈重反而開始照亮我的靈魂;他們不能再對我說話的現實,讓我能聽到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持續發言;他們生前無法完全給予我的祝福,反而開始滲入了我生命的核心之中,不能抹滅。我的兄弟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我們的憂傷轉變成喜樂,我們失去的父母以另一種方式又回來了,回到加里肋亞,就是那個他們的精神曾經活躍的地方。他們升天了,我們也覺得好多了。
我們也常會有這種經驗,只是沒有那麼戲劇化。例如說,當孩子長大離家,展開他們的新生活時,父母也會感受到一種難以忍受的分離之苦。這是一種死亡的經驗。升天如果要發生,舊的連結方式必須死去,那種痛苦跟死亡一樣。然而,孩子的離去必然會帶來好處。這是我們生命中處處可見的事實。當我們拜訪一個人時,我們的到來跟我們的離去一樣重要。雖然離去是痛苦的,但它也是我們拜訪時所帶去的禮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臨在與我們的離去是一體的兩面。
當我們說「分離使我們的心更接近」的時候,要小心分辨它的意義。本質上來說,這不是事實。分離只能使我們有片刻的喜悅,而且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原因。只是單純身體上的分離,卻沒有在彼此之間有更深的精神互動的話,只會使關係結束,而不會加深。最後,我們就只是單純地分開了而已。這跟升天會帶給我們更深的親密、臨在與祝福不一樣。
升天會加深我們的親密,是因為它帶來一種新的、更深的、更豐富的臨在方式,這種新的臨在只有當舊的臨在方式被奪去之後才會來到。要理解這個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回想我們的孩子離家的經驗。看著他們的離去很痛苦;對他們說再見很痛苦;看著他們「升天」,很痛苦。
但是,如果他們懂得他們的心所體會到的,他們會說出耶穌在升天前說出的話:「我去為你們有好處。你們要憂傷,但當那一天來到,當你們失去的兒子或女兒,變成一個挺拔成熟的大人,站在你們面前時,你們的憂傷將會化為喜樂。」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a-spirituality-of-the-ascension/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約翰・席亞(John Shea)曾經為洗者若翰寫過一首讓人無法忘懷的詩。這首詩以若翰在監牢裡,聽見頭頂悠揚的樂聲開始,並且以自己的頭被砍下作為舞蹈的高潮。奇怪的是,他並不難過。黑落德準備要給黑洛狄亞的女兒他國土的一半,而若翰也覺得他會在他們兩個人的暖昧關係中死去,付出自己剩餘的一半生命。為什麼若翰會覺得自己只剩下一半的生命呢?因為,如同詩中提到的,他是半個先知,只能完成一半的使命。若翰是這麼想的:
我可以譴責一個國王,但我沒法策立一個國王。
我可以剝去一個偶像的虛偽形象,但我沒法啟示真正的天主。
我可以洗淨塵土中的靈魂,但我沒法為它穿上潔白的外衣。
我可以像像吞下野蜜一樣,吞下主的話,但我沒法為祂的涼鞋飾以蕾絲。
我可以指責罪過,但我沒法去除它。
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洗者若翰不止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他可以指出事情的錯誤,以及它該是什麼樣子的,但之後,他卻無法提供更正錯誤的力量。
根本上來說,這就是我們在提出批評時的處境。我們有能力,有那份明智與辨別力,指出什麼是錯的。這種如同洗者若翰所能做出的貢獻,不容輕視。福音告訴我們,在洗者若翰之後,沒有一個先知比他更大。但是,就像若翰一樣,批評只「做了一半」,它只能提供一半的先知訊息:可以譴責國王,指出他哪裡做錯,也可以用水沖走經年累月堆積的髒污,來洗淨塵土中的靈魂,但沒有辦法給我們力量來修正錯誤。我們還需要別的。我們需要什麼呢?
任何人只要曾有與上癮拔河的經驗都能回答這個問題。在面對壞習慣時,一顆清醒的頭腦,一個清楚的方向,一個明確的方法都只完成一半的工作:它們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只是開始而已。最困難的還在前方:到哪裡找到克服上癮的力量,並能堅持下去,最終能放棄舊習慣,徹底改頭換面?任何曾經跟上癮拔河的人都可以告訴你,最終,他們不是靠著意志力來獲得勝利,至少不是單靠意志力。恩寵和團體會提供自己力量來克服上癮的行為,而且,那是單靠意志力所無法獲得的力量。
福音中曾記載,耶穌告訴祂的門徒,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入天國還容易。門徒們驚訝地說: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讚賞他們的反應,並加上一句:為人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可能。任何曾戒斷上癮行為的,都可以完全明白耶穌這話的意思。他們都曾親身經驗過這個歷程:他們知道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戒除上癮的行為⎯他們戒掉了,但不是靠他們自己的意志力,而是靠那更高的力量,所謂的「恩寵」。
福音從洗禮的角度來談這事件,一種是若翰的洗禮,另一種是耶穌的洗禮。若翰的洗禮是為接受耶穌洗禮所做的準備。若翰的洗禮是什麼?那是悔改的洗禮,了解並承認自己所犯的錯,並願意修正自己的行為。那耶穌的洗禮又是什麼?那是進入恩寵與團體的行動,並開始讓恩寵與團體賦予自己力量,讓自己能做到單靠自我的意志力所做不到的事。
但要怎麼接受耶穌的洗禮?恩寵是某種神奇的力量嗎?不,恩寵不是魔術。從定義來看,所有心靈的、情緒的和靈性的能量,都超越了外在現象的簡單理論。可以這麼說,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安排這些內在能量如何流動。這些能量的運作是個奧秘。對於這些內在能量,我們實際可以做的,就是讓它們產生功效:讓靈性的能量工作。這已經被數以千計的人透過自身的經驗驗證過(有些人甚至沒有信仰)。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心靈中找到一個並非他們自我靠意志力所能掌控的能量,卻能夠賦予他們力量。問問那些從上癮行為中康復的人就可以知道。
遺憾的是,我們中有很多頑固的信徒,還不能接受這些道理,依然單單靠著若翰的洗禮來生活,也就是靠著自己的意志力,試圖改變自我。這使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批評者,卻無力真正改變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一直在尋找,且迫切需要的,是完全地進入耶穌的洗禮,也就是進入團體與恩寵之中。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willpower-alone-is-not-enough/
泰瑞莎
結束了七個月的「喜樂小學堂」,心裡有種捨不得的感覺。
回顧過去每週一次的聚會,一邊從講者那裡聽到信仰如何與我們感受、想法、渴望、需要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也透過與伙伴們的小組分享,回顧了自己的操練經驗,也聆聽到伙伴們真實的生活,有種「同道偕行」的感動。
感覺現在與天主的關係除了更親密之外,好像更多了一層自然、自在的感覺,時時刻刻都會想到天主。開心的事,感謝天主;不開心的事,也自在地跟天主抱怨,在天主的面前自然地呈現自己真實的樣貌。
當我在生活中,因為某些刺激而心理產生變化時,我會找時間、找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讓自己安靜下來,與耶穌談談。有時我會覺得有耶穌可以依靠,心情安定下來;有時在和耶穌的對話中,我也會發現自己只是執著在某一個觀點或信念,祂就這麼陪著我慢慢去面對、去體會、去改變。
慢慢地,我更能意識到天主臨在我的生命中,並察覺自己內在的變化。這些意識、覺察都可能影響我的外在行為,讓我有自信地活出自我。
現在的我,和天父、耶穌與聖母之間,如同自然、自在的親密家人一樣。這正是我渴望的一種關係,就是可以在他們前面自在的做自己,而且確信自己是被接納、被深愛著的。
每次在小組中聽到伙伴們的經驗分享,讓我更體驗到天主的臨在。有時在與耶穌對話時沒有得到的答案,會在小組分享時聽見,而心裡雀躍不已。
看似沒有波濤起伏的七個月,卻在潛移默化中讓我的信仰划向深處去,真實地體會到成為天父的女兒,成為耶穌的妹妹、朋友的美好經驗。!
約瑟芬
過去七個月,參與了靜山靈修中心在線上開的「喜樂小學堂」。沒有激情地讚頌,也沒有高深的神學信理。有的只是對日常生活平實地覺察,以及與小組伙伴間真誠的分享。
課程結束後,回首才發現我對天主有了更深的體驗。天主是生活的主,實實在在的,直接的;親密而無隔閡,安全且無條件的;全愛不帶利益關係,分分秒秒無處不在,一份真實有力的關係。
而每天存在生活中的情緒不再只是情緒,無論是舒服還是不舒服的,都能像靈修路上的號誌一般,提供此刻該前進,或暫時停頓一下的指引。讓人活得更整全,而且還是一把能促進自己與耶穌之間對話的鑰匙。
我也發現到自我的「意識」能幫助自己在信仰生命歷程中滑向深處,保有一顆沉穩的心,活得更自在從容。
和天父、耶穌及聖母之間有了一份真實的連結。覺得自己不孤單,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真真實實的成為祂們眼中寶貴的孩子,被保護帶領的孩子。
而在兩週一次的小組分享中,運用了「靈修交談」的方法,幫助自己找到進一步思考的方向。並且,透過有意識的聆聽,能在伙伴看事情的眼光中看見更多其他可能性。特別能練習以溫柔的眼光和態度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想想現代是個充斥批判與比較的社會,連教會團體也很難避免。但小學堂似乎營造出了在地若天的氛圍,讓耶穌教導的真理在我們當中成為真實的。
可以說,在這個七個月的「喜樂小學堂」中,我們如同第一代的門徒一樣,與耶穌一起生活,並在這個緊密連結的關係中,改變了看待自己的眼光,也改變了看待萬事萬物的價值觀。我們也將如同門徒一樣,走出與復活耶穌相遇的晚餐廳,走進入群,分享我們親身經驗到的福音—那位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