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2011年,一位年輕的比利時作家比克・范德克霍夫(Bieke Vandekerckhove)寫了一本書,《寧靜的滋味》(The Taste of Silence),獲選為年度最佳靈修書籍。這本書記述了她在19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D,俗稱漸凍人症),使得他的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最終將在不久後導致她的死亡。對於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這實在是難以接受的晴天霹靂。
但是,在經歷很深的沮喪之後,她透過默想、安靜、文學、藝術、詩,以及最終走向婚姻的人際關係,體會到這個病對她的意義。出乎意料之外的,她的病情逐漸緩解,最後又多活了20年。在她透過這本書所分享的諸多啟發之中,她針對無聊提供了一些很有趣的觀點。
在討論現代社會流行的無聊現象時,她提出了一個吊詭的觀點:即使我們每天都為自己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活動來避免無聊,但無聊的感覺卻一直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今日世界,我們每個人手上握著的手機,讓我們能立即得知世界各地當下發生的事,也可以分享自己所愛的人和孩子嬉戲的相片,這不是應該讓我們遠離無聊嗎?但諷刺的是,結果正好相反。這些我們透過高科技產品所進行的小活動,並沒有讓我們免於無聊。為什麼?我們依然會覺得無聊,是因為這些透過手機從四面八方傳來的訊息,並不一定具有意義。他認為,意義和快樂並不盡然來自和有趣的人之間的對話,或是接觸有趣的事;意義與快樂來自對人和事的深刻興趣。
「有趣」(interest)這個詞是由兩個拉丁字根所組成:inter(內在)和esse(存在)合在一起表達出某種內在的事物。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好奇,想要深入了解這個事物的內涵,它們就變得有趣了。我們的興趣不必然取決定事物的刺激程度,雖然某些事物或經驗本身的特質就很可能引發我們的興趣。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對於一些世界級的運動比賽、頒獎典禮的興趣,和我們對於一些名人八卦新聞的不健康興趣一樣大了。某些人、事和活動自然而然地會引發我們的興趣,讓我們渴望進入這些生活、事件的「內在」。
但是絕大多數的世界新聞、運動總冠軍賽、頒獎典禮和那些名人的八卦新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晚餐桌上的談話、辦公室的互動、上班的旅途、教會服事、鄰居之間的拿手菜分享,都沒有太大的關聯。而這正是我們會覺得無聊的原因,因為我們沒法進入到這些人和事件的內部,也沒有辦法與他(它)們互動。這也讓我們覺得生活平淡、呆板、一成不變。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感覺到無聊不是因為我們的家庭生活、家人、工作環境、辦公室同仁、鄰居、教會和朋友太過無趣。我們覺得無聊是因為我們內在貧乏、分心或太自我中心,讓我們無法對他(它)們產生興趣。愛因斯坦說:經驗不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而是我們面對發生在我們眼前事的內在反應。
范德克霍夫指出了另一個矛盾的現象:當我們在生活、健康和工作等方達到完美的境界時,我們就得要面對無聊和乏味;但是,當人們像范德克霍夫一樣,失去了健康,面對死亡的威脅時,常常就會被看似平凡的生活激發出生命的活力。
范德克霍夫的體會也讓人想起萊納・瑪利亞・里爾克的著作《給一個年輕詩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如同范德克霍夫一樣,他也覺得無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源自於我們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在他與一位渴望成為詩人的年輕人間的對話中,他化解了這個年輕人的抱怨。這個年輕人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什麼新鮮事發生的小鎮,所以也沒有可以激發自己創作的靈感。這個年輕人接著表達出對里爾克的嫉妒,因為他可以週遊整個歐洲,有機會碰見各式各樣有趣的人。從這個年輕人的眼光來看,里爾克的作品所呈現出的多樣觀點,源自於他在那些大城市中遇見了許許多多有趣的人,因此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寫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作品;而身處偏僻小鎮的自己,是怎麼也不可能擁有這樣的經驗,創作出如同里爾克的動人作品。
里克爾給這個年輕人的回覆,成了解釋無聊的經典:「如果你每天的生活看似貧乏,不要怪它,要怪你自己。告訴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像一個詩人,能發現生活的的豐富;對於造物主來說,這世界不存在所謂的貧乏,也沒有一個平凡無奇,不值得一提的地方。」
發現生活的趣味並不取決於你住在哪裡、你遇見哪些人,而在於你看見事物深度的能力。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具有豐富的內涵,能讓你感到有趣;但我們,得要先對它們有興趣。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boredom-a-fault-within-ourselv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