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什麼是假我?


理察・羅爾Richard Rohr

        假我是那些我們假裝是,以及我們認為是的自己。那些是我們用來標示自己的驕傲、自負、頭銜、裝扮、角色和地位。這些幾乎都是我們的心智、文化和家庭創造出來的。這些都會過去,終將會消逝,都無法說明「我是誰」。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就是他們僅有的⎯但當我們死去時,這些也都會跟著死去。

        但我們接受這個假我且過份認同它時,我們就得要一直倚賴它,保護它,並且不斷標榜它,因為它是「最好的」。我們會在社會的層面、團體的層面、國家的層面、種族的層面過份認同它。我們有天主教的假我、基督教的假我、美國人的假我⎯我們可以在任何團體中形塑一個假我。

        很多美國人會認為天主的恩寵特別護佑自己的國家⎯但我們真的走出過邊界看看這個世界嗎?對於北方和南方的人們,對於歐洲和非洲的人們,天主一樣給予了豐沛的恩寵。恩寵無處不在!當我在堪薩斯的天主教會長大時,我們認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是異教徒,都會下地獄;但當我長大之後,遇見了很多很棒的衛理公會教友,驚訝地發現他們也認為我們天主教徒會下地獄!多麼可笑啊。

        我們得要從源頭去除這些幻象。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就會發現真我「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哥三3)。我們在天主內的真我成了我們的試金石,並且肯定會提昇我們在世上行事生活的能力。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套新的眼光。

        我們每個人的臉長得都不一樣,擁有不同的膚色;我們有些人毛髮茂密,有些人則不然;有些人高,有些人矮一點。如果我們倚靠假我生活,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衡量、比較、評價,並為人貼上標籤。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二元化思考,也是我們世界的常態。很多人會認為他們擁有的就是這些外在的裝扮⎯但當我們戴上基督的眼光與心靈時,我們就有了一幅新的眼鏡。這時,我們不就看到了一個更值得生活的美好世界嗎?我們有了一個政治上及社會上的終極標準。

        我希望我們都能慢慢地認識自己是誰,放下那些我們以為能評價我們、衡量我們的標準。一旦我們能更深刻地接受我們的真我,我們就會明白,自己的價值來自天主的愛,而非其他人怎麼看、怎麼說我們。想要呈現自己最好的那一面,本身並沒有錯;事實上,如果我沒有這種渴望,我的母親大概會非常失望。我們只是不需要把這件事看得太嚴重。

原文出處:  https://cac.org/daily-meditations/what-is-the-false-self-2023-08-08/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包容的愛治癒一切


理察・羅爾Richard Rohr

        方濟修女會的南茜・施雷克修女將耶穌非暴力的行動歸根於天主無條件與包容的愛。

        起始點就是耶穌意識到的使命,用歡迎所有的人一起同桌共餐來表達出天主包容的愛,期待有一天世界一家,並將各種形式的排他行動視為一種暴力。耶穌最明顯的非暴力行動就是與「罪人」、「稅吏」,以及那個時代所有被社會排斥的邊緣人一起坐席。和人共享桌上的食物就是一種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用來對造成分化的暴力表達出不認同的態度。在耶穌的願景中,我們都是同一個身體的某一部分,團聚在天主愛的擁抱之中。這個擁抱使得我們彼此成了兄弟姊妹,並使得非暴力成為可能。我們可以說,只有歸屬於同一個團體,非暴力才是可能的。

        真正的團體會自然地抗拒暴力,因為暴力的根源就是將另一些人當成「他者」,也就是不屬於自己所在小圈圈的人。藉著去除暴力背後的動機⎯將其他人視為沒有價值的人⎯真正的團體表達出了非暴力的特質。犯罪的人及受害者都同樣屬於被天主包容的愛所擁抱的同一個團體。這種愛拯救並醫治那些抓著暴力和憎恨不放的敵人......將這些我們曾被其暴力對待的人帶進我們的團體之中,使他們成為我們的一分子。

        施雷克修女指出,醫治是歸屬的自然結果:

        如果起點是探索非暴力作為耶穌眼中,天主擁抱的愛,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反省並發現耶穌治癒整個宇宙的願景。這種看待生命的眼光包括了關切他人能否擁有身為人的基本福祉。期待每個人都能被關心,正是耶穌最深切的渴望。在福音中,我們看見祂走向許許多多被社會、被組織的暴力排拒於人際關懷圈的人們,因為那些社會的領導人宣稱,醫治與福祉只屬於某些特定的人,其他人則不配擁有。耶穌總是尋找關心那些被排拒於社會之外而不被關心的人們,並透過醫治之門將他們帶回社會團體之中。祂教導猶太人,團體的福祉與每個成員的福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耶穌也教導患病不是因為個人犯罪造成的結果。相反的,重點應該放在那些扭曲的教導,認為只有某些人配得醫治,另一些人則沒有資格。而所謂的「另一些人」常常是窮人,以及那些被排拒,不能和大家一同坐席的人們。耶穌將醫治、神聖的力量擴大到那些在這個世界被排斥、被忽略的人身上。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他用治癒身體的疾病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比喻,用來表達另一個層面的醫治......

        耶穌所認識,這種從天主而來的聖愛,讓祂意識到人類生命的目的,不是為了安撫以色列文化中,那個報復心切的天主,而是為了向真正的天主以愛還愛。這種意識就是能從暴力的根源將其淨化的靈修。

原文出處:  https://cac.org/daily-meditations/inclusive-love-heals-all-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