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但祈禱最終的目標是關於愛,而非領悟。這意味著祈禱是為了建立友誼。如同我們知道的,友誼的目的不是為了從對方身上得到足以改變彼此生命的領悟,而是一種互相了解,讓自己的情感被對方觸動的關係。如同聖十字若望所說的,友誼是關於如何「從彼此身上獲得勇氣」。當我們深刻地碰觸彼此生命的深處,我們就有「勇氣」與彼此同在。接著我們就能尋求彼此的幫助,不需理由地請求對方的陪伴,分享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領悟,甚至只是分享一件好笑的事。一段高品質的友誼能激發勇氣。
祈禱的目標就正是從天主那裡得到這種「勇氣」,將我們的關係推升到一種境界,讓我們可以自在地向天主尋求幫助,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甚至分享笑話,如同我們對待我們所信任的朋友一樣。但要和天主建立這樣的關係,我們得要先讓天主碰觸我們的心,而非我們的理智。這意味著祈禱中比較不那麼看重建構出一段美麗、符合教義的禱詞,而是去感受天主對我們所懷抱的情感。遺憾的是,「經驗天主的情感」是我們在祈禱中常常忽略的部分。
在祈禱中,我們常常傾向於跟自己說話,而非跟天主交流。例如:當我們進入祈禱時,我們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與想法浮現。此時,我們幾乎會自然而然地開始評論這些感受和想法:「太棒了!」「好可怕!」「我怎麼可以有這種感覺!」「我要趕快把這句話寫下來!」當這些狀況發生時,我們就是在跟自己對話,而非跟天主交談。
最近,渥太華聖保祿大學的一位倍受尊敬,祈禱方面的專家鮑伯・米歇爾(Bob Michel)教授幫助我釐清了這種認識祈禱的觀點。他提醒我們,那些妨礙我們持續祈禱的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項就是這種與自己對話,而非與天主對話的傾向。法國作家萊昂・布盧瓦(Leon Bloy)曾說過:「有些人在感恩祭中崇敬他們自己。」他認為我們太常在祈禱中跟自己說那些應該跟天主說的話。他說,在祈禱中我們不應該跟自己說:「太棒了!」「這太可怕了!」我們需要說的對象是天主。從他的觀點來看,祈禱的關鍵就是把焦點從我們目己轉移到天主身上。
要想改變這種祈禱的習慣,關鍵就在於邀請天主碰觸我們的情感,而非我們的理智。當我們進入祈禱之中,我們最需要祈求的是聽見天主對我們說:「我愛你!」沒有什麼比這深情的聲音更能醫治我們,也沒有任何語言能夠像這句話一樣,讓我們「勇敢地」佇立在生命的奧秘與美善之前。我們能夠付出愛的能力就繫於此。
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曾提到過我們為何在愛和寬恕彼此上有如此多的糾葛:「要面對憎恨的心,首先不是要求它去愛,而是先讓這個愛的要求能被體會與接受。愛是最大的誡命。基督徒愛的根基不是願意去愛,而是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除非我們發現這個事實,除非我們經驗到天主的憐憫帶來的釋放與自由,我們都會被囚禁在憎恨的牢籠之中。」福音也認同這個觀點。若望福音中,耶穌說的第一句話是個問句,是個超越時空,永遠都在對我們提出的問句:「你們要什麼?」(也會被翻譯成「你們找什麼?」)在若望福音的一開始,耶穌問了這個問題,但在福音推展的過程中,這個問題都一直懸在空中,沒有得到完整的解答。那祂的答案是什麼呢?在耶穌復活的那天清晨,耶穌又問了瑪利亞瑪達肋納這個問題。此時的她,正困惑地四處尋找耶穌,沒有認出眼前的這個人就是祂。耶穌問了祂在若望福音一開始,問兩個門徒一模一樣的問題:「妳找什麼?」然後,祂給了瑪利亞瑪達肋納她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就是祂自己。帶著深情,祂凝視著她,叫了她的名字:「瑪利亞。」
最終,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也是我們最渴望的。我們需要天主深情地,凝視著我們,叫我們的名字。沒有什麼能如同聽見天主叫我們的名字,並對我們說:「我愛你。」更能醫治我們內心的不安與苦毒。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affective-pr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