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找到子宮誕生默西亞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人總是不耐煩,但天主卻從不著急!」 尼科斯・卡贊扎基斯 (Nikos Kazantzakis) 寫下了這些話,強調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需要對天主有耐心,有無限的耐心。我們需要讓事情在適當的時間,天主的時間開展。

        回顧幾個世紀以來的宗教歷史,我們不禁會驚訝地發現,面對我們的不耐煩,天主似乎不急不徐地對待我們。我們的經文常常記錄了遭受挫折的慾望、不完滿和人類的不耐煩。天主直接、果斷地干預人類歷史,以解決特定的緊張局勢,其實只是少見的例外。我們總是渴望默西亞來消除我們的痛苦,報復那些壓迫我們的人,但大多時候,這些祈禱好像完全沒有被聽見。

        因此,我們會在聖經中看到長久且痛苦的呼喊:主啊,來吧!救救我們吧!我們還要等多久?什麼時候,主啊,什麼時候?

        我們總是不耐煩,但天主不願加快步調。為什麼?為什麼天主的行動總是如此緩慢?難道天主對我們的苦難漠不關心嗎?當我們遭受如此深刻的痛苦時,為什麼天主卻好像不著急,動作如此緩慢?為什麼面對人類的不耐煩,天主的行動卻如此緩慢得令人難以忍受?

        猶太人的偽經文學中有一句話,用比喻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每一滴眼淚都讓默西亞更接近! 挫折感與默西亞誕生的可能性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默西亞只有在人類長時間的呼求之後才能誕生。為什麼?

        嬰兒出生的過程已經揭示了這一點。生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母親在分娩時所經歷的痛苦與新生命的誕生之間有一種有機的聯繫。耶穌的誕生也是如此。它預示著一個不能操之過急的孕育過程。需要眼淚、痛苦和長時間的祈禱來創造條件,讓默西亞誕生到我們的世界。為什麼?因為只有經由長時間的忍耐,才能創造出正確的空間,一個處女的子宮,使崇高的事物能在其中誕生,某種愛和生命能藉由她的子宮而誕生。崇高總是需要建立在純淨的基礎之上。

        幾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十字若望曾試圖解釋一個人如何能夠被無私的愛所點燃,他用的是一根木頭在壁爐裡燃燒的圖像。當剛砍下的原木放入火中時,它不會立即開始燃燒。首先需要使其乾燥。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它只是在火中滋滋作響,它的青綠和濕潤慢慢地被烘乾。只有達到燃點時,這根木頭才會被點燃並爆發火焰。

        打個比方,一根木頭在燃燒之前,需要經歷一定時間的等待、一定時間的烘乾、一段挫折和吶喊的時間。同樣,一種特殊的愛如何才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誕生的動態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這些與森林分離,青綠,潮濕的木頭,在未滿足的慾望之火中被滋滋作響地烘乾之後,我們才能點燃這種愛。

        德日進神父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提供了第二個比喻:他提到了所謂「提昇心靈的溫度」 。在化學實驗室中,常常你將兩種元素放入同一根試管中,它們卻不會相互融合。這些元素保持分離,拒絕形成同一種物質。 只有將它們加熱直到更高的溫度後,它們才會相互融合在一起。我們也是一樣。很多時候,只有當我們的心靈溫度夠高的時候,才會發生融合。也就是說,只有當那些未滿足的渴求提高了我們靈魂的溫度時,我們才能走向和好與共融。

        簡而言之,有時我們必須在挫折和痛苦中達到心靈熾熱,然後才願意放棄自私並讓自己融入社群。

        多瑪斯・哈利克(Thomas Halik)曾經指出,無神論者只是對天主沒有足夠耐心之人的另一種說法。他是對的。天主從不著急,而且有充分的理由。默西亞只能在特定的子宮內孕育,也就是說,在子宮內有足夠的耐心和等待的意願,以便讓事情按照天主的方式發生,而不是我們的方式。

        每滴眼淚都讓默西亞更接近。這並不是一個深不可測的謎團。理想的情況下,每一次挫折都會讓我們更容易去愛。理想的情況下,每一滴眼淚都會讓我們更願意原諒。理想的情況下,每一次心痛都會讓我們更願意放棄一些分離。理想的情況下,每一個未實現的渴望都會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刻、更真誠的祈禱。在理想的情況下,因著永遠無法實現的完美,而所有帶給我們痛苦的不耐煩,都會讓我們熾熱地爆發出愛的火焰。正如猶太偽經學中的另一句格言,充滿詩意地告訴我們:正是在肉體的呻吟中,精神的生命才得以誕生!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searching-for-a-womb-to-birth-a-messiah/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點燃將臨期蠟燭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那裡的基督徒常常點燃蠟燭並將它們放在窗戶邊,向自己和他人發出信號,表明他們相信有一天這種不公的現象會結束。窗戶邊點燃的蠟燭是希望的象徵和一種政治聲明。政府並沒有忽略這個訊息。它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在窗戶邊放置點燃的蠟燭是違法的,其違法行為等同於擁有槍支;兩者被認為同樣危險。這最終成為孩子們之間的一個笑話:「我們的政府害怕點燃的蠟燭!」

        沒錯,它們確實很危險!點燃的蠟燭比槍枝更有能力推翻種族隔離。最終改變事物的是希望,而不是槍枝。點燃蠟燭作為一種希望的行為,就是對自己和他人說,儘管世界上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但你仍然懷抱著和平與團結的願景,這種願景是基於超越現狀的事物,和比世界所承認之更深刻的事實和力量。點燃一支蠟燭就是公開聲明,你相信,最終,左右事情最後結果的,將不僅僅是你在晚間新聞中所看到的內容。還有其他力量也在發揮作用。 點燃蠟燭是一種政治反抗的行為,也是希望的行為。

        什麼是希望?

        首先,希望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可能希望中樂透,但這個願望本身並不包含實現它的真正力量。其次,希望不只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一種總是看見事物光明面的個性與特質。對事物堅定不移的樂觀有時會對我們自己很有幫助,但這並不是希望的基礎;就像一廂情願的想法一樣,它缺乏實現自己夢想的力量。最後,希望不只是一種細緻的觀察力和常識,一種辨別真偽的能力。儘管這種能力很有用,但它仍然不是希望。為什麼不是呢?

        因為希望並不是建立在對經驗事實的正確評估之上,而是建立在對更深層現實的信仰之上:天主的存在、天主的力量、天主的美善,以及由此而來的應許。

        有一個關於德日進神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一點。德日進不太熱衷於一廂情願的想法,甚至不具有樂觀的性格。他更傾向於孤獨的現實主義。然而他是一個真正充滿希望的人。舉例來說,有一次,他在一個會議中提出了一個願景。在這個願景中,世界最終將以一種與聖經所描繪相似的方式在地球上實現團結與和平。之後,他受到了一些同事的質疑:「這是一個美好、理想的願景,但假設我們用核彈催毀了整個世界,你的願景還會實現嗎?」德日進回答說:「這會讓整個地球的演化倒退幾百萬年,但這個願景仍然會實現。不是因為我這麼說,也不是因為此刻的現實表明它會實現,而是因為天主已經應許了,並且在耶穌的復活中已經實現了。」

        由此可見,希望同時需要信心和耐心。它的工作原理像是酵母,而不是微波爐。 〈寄居者〉雜誌(Sojourners)的創辦人吉姆・沃利斯(Jim Wallis) 生動地表達了這一點:「所有政客都是一樣的,」他說,「他們舉起一根手指,看看風向朝哪個方向吹,然後朝那個方向做出決定。即使我們更換政客,這一點也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風向!這就是希望的任務——改變風向!」

        當我們檢視是什麼在道德上改變了這個世界時——從在沙漠、洞穴和地下墓穴中發現的偉大宗教傳統,在道德上促進了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到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被推翻——我們看到,改變世界的是:個人和社群點燃了窗邊的蠟燭,讓希望能一直持續到風向改變。

        當我們點燃將臨期蠟燭時,要記得這個事實:改變風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晚間新聞裡的報導不會總是積極樂觀的;股市不會總是上漲;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禦措施不總是能保護我們免於恐怖主義的威脅;世俗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意識形態都無法真正消除這個地球上的自私行為。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繼續點燃蠟燭並懷抱希望,不是建基於晚間新聞中的世界愈發惡化或逐漸改善的報導,而是因著這個最深刻的現實:天主存在!這個核心信念告訴我們,最終有一位仁慈的主掌管這個宇宙,而這位主的力量足以重新排列地球上的原子並使已亡的身體復活。我們點燃希望的蠟燭,是因為天主是終極的力量,祂許諾在地球上建立一個愛與和平的王國,並且祂是仁慈、寬容和大能的,足以讓這個目標最終能夠實現。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lighting-an-advent-ca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