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那裡的基督徒常常點燃蠟燭並將它們放在窗戶邊,向自己和他人發出信號,表明他們相信有一天這種不公的現象會結束。窗戶邊點燃的蠟燭是希望的象徵和一種政治聲明。政府並沒有忽略這個訊息。它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在窗戶邊放置點燃的蠟燭是違法的,其違法行為等同於擁有槍支;兩者被認為同樣危險。這最終成為孩子們之間的一個笑話:「我們的政府害怕點燃的蠟燭!」
沒錯,它們確實很危險!點燃的蠟燭比槍枝更有能力推翻種族隔離。最終改變事物的是希望,而不是槍枝。點燃蠟燭作為一種希望的行為,就是對自己和他人說,儘管世界上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但你仍然懷抱著和平與團結的願景,這種願景是基於超越現狀的事物,和比世界所承認之更深刻的事實和力量。點燃一支蠟燭就是公開聲明,你相信,最終,左右事情最後結果的,將不僅僅是你在晚間新聞中所看到的內容。還有其他力量也在發揮作用。 點燃蠟燭是一種政治反抗的行為,也是希望的行為。
什麼是希望?
首先,希望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可能希望中樂透,但這個願望本身並不包含實現它的真正力量。其次,希望不只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一種總是看見事物光明面的個性與特質。對事物堅定不移的樂觀有時會對我們自己很有幫助,但這並不是希望的基礎;就像一廂情願的想法一樣,它缺乏實現自己夢想的力量。最後,希望不只是一種細緻的觀察力和常識,一種辨別真偽的能力。儘管這種能力很有用,但它仍然不是希望。為什麼不是呢?
因為希望並不是建立在對經驗事實的正確評估之上,而是建立在對更深層現實的信仰之上:天主的存在、天主的力量、天主的美善,以及由此而來的應許。
有一個關於德日進神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一點。德日進不太熱衷於一廂情願的想法,甚至不具有樂觀的性格。他更傾向於孤獨的現實主義。然而他是一個真正充滿希望的人。舉例來說,有一次,他在一個會議中提出了一個願景。在這個願景中,世界最終將以一種與聖經所描繪相似的方式在地球上實現團結與和平。之後,他受到了一些同事的質疑:「這是一個美好、理想的願景,但假設我們用核彈催毀了整個世界,你的願景還會實現嗎?」德日進回答說:「這會讓整個地球的演化倒退幾百萬年,但這個願景仍然會實現。不是因為我這麼說,也不是因為此刻的現實表明它會實現,而是因為天主已經應許了,並且在耶穌的復活中已經實現了。」
由此可見,希望同時需要信心和耐心。它的工作原理像是酵母,而不是微波爐。 〈寄居者〉雜誌(Sojourners)的創辦人吉姆・沃利斯(Jim Wallis) 生動地表達了這一點:「所有政客都是一樣的,」他說,「他們舉起一根手指,看看風向朝哪個方向吹,然後朝那個方向做出決定。即使我們更換政客,這一點也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風向!這就是希望的任務——改變風向!」
當我們檢視是什麼在道德上改變了這個世界時——從在沙漠、洞穴和地下墓穴中發現的偉大宗教傳統,在道德上促進了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到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被推翻——我們看到,改變世界的是:個人和社群點燃了窗邊的蠟燭,讓希望能一直持續到風向改變。
當我們點燃將臨期蠟燭時,要記得這個事實:改變風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晚間新聞裡的報導不會總是積極樂觀的;股市不會總是上漲;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禦措施不總是能保護我們免於恐怖主義的威脅;世俗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意識形態都無法真正消除這個地球上的自私行為。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繼續點燃蠟燭並懷抱希望,不是建基於晚間新聞中的世界愈發惡化或逐漸改善的報導,而是因著這個最深刻的現實:天主存在!這個核心信念告訴我們,最終有一位仁慈的主掌管這個宇宙,而這位主的力量足以重新排列地球上的原子並使已亡的身體復活。我們點燃希望的蠟燭,是因為天主是終極的力量,祂許諾在地球上建立一個愛與和平的王國,並且祂是仁慈、寬容和大能的,足以讓這個目標最終能夠實現。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lighting-an-advent-cand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