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安全」的危險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從小我就被教育在人身安全及道德上要小心:「小心,不要犯錯!小心,不要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從我幼年時,在神學院受教育時,一直到我當了司鐸後的許多年,我都一直在心裡記得這些警告。

        事實上,這些話也是我的父親,一位真正有道德感的男人對我說的話。他因著癌症在醫院裡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夜,我和哥哥正好去看他。臨走前,他提醒我們:「小心!」他要我們留意冬天路上的結冰會使輪胎打滑。但這個提醒也顯示了他的個性,他的道德感,他對我們這些孩子安全的關心。這個提醒也有道德層面上的用意。提醒別人「小心,要注意安全!」這已成了他的習慣。

        這些字眼也內化成我的樣子。你不止會從父親那裡遺慱到細胞中的基因,如果你運氣好,有一位在道德上毫不妥協的父親,你會遺傳到更多。這些提醒的字眼對我很有幫助,我深深地感謝我父親。半個世紀以來,我小心地維護了身體和道德上的安全。這是父親給我的大禮。

        但這樣的提醒有時也會帶來讓我無法感謝的東西。當一個人為了要保持完整而變得小心翼翼,那他生命的方向將不再是愛,而是恐懼。當你絕對地要求安全時,它的風險就是變得像那位蕩子的哥哥一樣,有著對事情嚴格的信念,但同時也變得容易判斷人,好妒,有顆苦毒的心,把道德教條化、絕對化,最後只能站在那裡羨慕自己放蕩的弟弟,無力走進客廳參與盛宴。有時候,在行動時常被提醒,使我們的心變得小心而非慷慨,變得只能羨慕而無法堅定地要求,變得習慣批判而無法寬恕。同時,也會使得我們把愛與寬恕當成是我們賺得的獎賞,而非自由地給予與接受的禮物。常常,這也使得那些生活方式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出錯時,我們心底暗自竊喜。這不是必然的,但經常是這個樣子。坦白地說,有時候我也是這個樣子。

        德國詩人歌德(Goethe)曾經寫道:生命充滿了危險,「安全」就其中之一。對一些人而言,相反的警告可能更適當。可是對我們這些從小就被教養成一個表現良好、符合信仰要求的孩子的人,歌德的話中有些讓人困惑的真理。

        是我們活得太安全了嗎?我們有勇氣真誠地檢視我們的壓抑、嫉妒、宗教上判斷人的憤怒嗎?我們的生活是被恐懼推動的,還是被愛推動的?我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判斷與苦毒參與宴會嗎?別人察覺到我們的固執嗎?我們最後一次寬恕傷害自己的人是什麼時候?我們活出了愛與慷慨的精神,而非恐懼與自我保護嗎?

        生活太安逸的危險,在於我們以為我們在保護生命,實際上是在保護我們生命的匱乏;我們以為我們在保護我們的美德,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生命的禁忌和恐懼;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像蕩子的哥哥一樣,在表達天主對世界健全運作的關切,其實我們是在表達我們隱藏的嫉妒。

        電影〈火戰車〉中的英雄艾瑞克.利德爾(Eric Liddell),一個很有道德感的年輕人,很想要在奧運中贏得金牌,卻因為宗教的因素拒絕在星期日出賽。我們很容易將他的行動歸因於「嚴格遵守宗教誡律」的後果。或許為有些人確實是如此,但對艾瑞克.利德爾卻不是。為什麼呢?因為艾瑞克.利德爾做出這個選擇不是出於恐懼或僵化的信念,而是出於愛。他曾說過一句有名的話:「當我跑步時,我感受到天主的喜悅。」

        有時候當我碰到自己宗教的誡律時,我也會問我自己同樣的問題:天主喜悅於我的小心嗎?天主悅納我的犧牲嗎?天主悅納我對世界道德淪喪的焦慮嗎?還是天父像那個蕩子的父親一樣,正和我站在客廳外面,苦口婆心地勸我放鬆一點,進去與大家一起同樂?

        我仍為我的成長充滿感謝,雖然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那麼嚴格地要求自己了。小心是好的,這是一種負責任及愛人的生活態度。但我也愈來愈意識到它的危險。絕大多數的時間我都能好好的保全自己,但有時我變得太容易擔心,而不敢慷慨回應;太自我保護,而不敢愛人;太容易嫉妒而無法適當地關心別人。有時候小心並不能讓我有一顆寬廣的心。安全有時反而是一種危險。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perils-of-safe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