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多年以前,有一次在教堂裡,有個大概六、七歲,坐立不安的小男孩,用一個足以讓週遭人聽到的聲音,對他的母親說:「我好無聊!」他的母親用力拉了一下他的手臂,嚴厲地對他說:「邁可,你不無聊!」
這位母親的反應,讓我想起了禮儀專家、神學家、靈修作家、老師、好心的父母所說的,本質上非常相似的話。他們對那些信仰不夠熱忱者的反應,沒有例外的,就是:「你一點也不無聊。在這種場合感到無聊是錯的。你應該要充滿熱忱地參與才對。」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有能力抵抗這種來自錯誤期待的威嚇和霸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一些反應很有罪惡感:在教堂感到無聊;祈禱時偶而瞄一下手錶;在彌撒中感到饑腸轆轆;在祈禱時分心或睡著;在聖誕節或復活節時,期待彌撒後的慶祝活動更勝於投入當下的禮儀;尋求這個世界和它帶來的快樂勝於尋求天主和靈性的世界;對於應該是我生命核心的天主、禮儀、祈禱、服務、親情和友誼不夠熱忱。
丹尼爾.巴維根(Daniel Berrigan)曾經說道:「別跟那個期待你一路上都風趣幽默的人去旅行!」這句話在這裡也適用:別理那些禮儀專家、神學家、靈修作家、老師、專家,或任何期待你永遠保持熱忱的人。我們就是會覺得無聊,心情低落,煩悶,不安,即使人在教堂卻仍期待那些令人分心或快樂的事。允許自己會有這種反應且不會感到有罪惡感才是健康的。
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天使。能給我們靈修生活指導的是人類學,而不是天使學,或其他對人性超理想、超靈修、超浪漫的概念。我們不是天使或者超人,我們這些血肉之軀本來就會累,會生病,會受傷,會過份焦慮,會有性衝動,會擔心自己的形象和體重(更不要說債務和車貸了)。我們不是天使。走向天主,走向他人需要時間,需要透過這血肉之軀和靈魂結合的自己,也自然而然且強烈地需要安全感、自我關注、快樂、成就感和刺激。
我這麼說不是要替平庸或不夠努力找藉口,也不是為了維護人性的尊嚴而認為,即使我們沒有回應天主創造我們的計畫,也不需要感到罪惡。簡單來說,因著天主創造我們的本質,我們就是會有在彌撒中感到無聊的時候,會有不安的時候,而這不意謂著我們這個人就有問題。
約翰.席亞(John Shea)曾經說過:「沒有人像耶穌一樣棒!」他說的沒錯,雖然我們常被要求要像祂一樣。但是,這種要求使得「完美」變成了善的敵人,也變成「我們應該有什麼感受」這種過份理想化的觀念。這種觀念打擊我們,使我們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人性是有問題的:「我應該有這種感受才對!」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需要有一種禮儀、靈修、神學、教會學、和心理學,允許我們會感到無聊,感到疲憊,承認自己的血肉之軀、擁有性慾、會受傷、會神經質地焦躁不安、有偏執的想法;允許我們是一個會強迫自己而讓自己頭痛,驕傲的受造物;允許自己有貸款得交,有很多期限橫在我們面前。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是人,得要被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所限制。我們得需要允許自己當一個人,去感受那些原本就在我們內發生的一切。
天主創造我們的時候,沒有出差錯。天主並沒有給我們血肉,將我們放在一個具體的世界,最後卻告訴我們物質是精神的阻礙。同樣的,天主並沒有在我們內注入精力(那些使我們在教堂感到無聊,或在餐桌上感到不安的精力),然後告訴我們感到不安、有性欲、有野心、以及會分心是錯的。天主並沒有讓我們有無法逆轉的社會性,告訴我們「人單獨不好」,然後因為我們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勝於獨自祈禱,而感到失望。天主並沒有讓我們的身體會感到饑餓,同時告訴我們世上一切使人愉悅的事物都是不好的。天主沒有讓我們有無法克制的好奇心,然後要求我們壓抑對追求知識與樂趣的熱情。天主沒有給我們幽默感及光明的靈魂,然後告訴我們天堂是一個單調、灰暗,和讓人感到沈重的地方。
天主不會犯錯,但我們會。其中的一個錯,就是我們會因為在教堂感到無聊而有罪惡感。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in-our-full-human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