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如果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痛苦與邪惡之事,怎麼可能會有全愛及全能的天主?
或許這是每個時代都很難回答的宗教問題。為何天主在面對人的苦難時,毫無作為?為何那些惡事發生時,天主卻似乎沒有任何反應?在猶太集中營奧斯維茲事件之後,猶太裔美國作家理查・魯本斯坦(Richard Rubenstein)在他一本著名的書中提出這個問題:一個猶太人如何能在納粹屠殺猶太人後依然相信天主?當天主在面對苦難與邪惡,似乎毫無作為時,我們要如何相信天主?
自古以來有無數的人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至少那些曾經歷痛苦的人們就曾問過自己。也有很多人嘗試提供一些可以讓人接受的解釋。
例如,哈羅德・庫許納(Harold Kushner,《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的作者)作為一位猶太拉比,就曾犧牲天主的全能,為天主的愛與良善辯護。庫許納相信,如果天主能夠,祂一定會幫忙我們,可惜祂並非全能的。無辜的人受苦並非天主不願消除這個痛苦。
在基督宗教的神學家中,彼得・克里夫特(Peter Kreeft)、C. S. 路易士(C. S. Lewis),及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都曾為這個主題寫過書。基督徒相信關鍵的原因在於天主給了人自由,而祂尊重人的選擇。天主給了我們自由,並且不像其他的人會後悔。祂尊重人,拒絕收回給人的自由,即使收回了人的自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祂的決定有時候讓我們受了很多苦,但是,如同耶穌向我們啟示的,天主不是一個救援的天主,而是救贖的天主。當面對死亡與邪惡時,這個說法好像太簡化了,但其實並不會。耶穌面對拉匝祿死亡的反應給我們很好的例子。福音描述這個故事的核心精神是這樣的:
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和瑪爾大,送了一個訊息給耶穌,告訴祂「祂所愛的人」病了。奇怪的是耶穌沒有馬上趕去看拉匝祿。相反地,祂還在原地逗留了兩天,一直到拉匝祿病死,才往他家裡出發。當耶穌抵達拉匝祿的村子時,瑪爾大迎上前來對祂說:「主,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兄弟絕不會死!」基本上,瑪爾大想表達的是:「你去哪了?你為什麼不趕緊來治好他?」耶穌沒有回答瑪爾大的問題,相反地他向她保證拉匝祿會以一種更深的方式活著。
接著瑪爾大去叫她的妹妹瑪利亞。當瑪利亞來到耶穌前,重複了瑪爾大之前說過的話:「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弟兄就不會死了!」然而,從瑪利亞的口中說出的話有另一種意思,一種更深的涵意。瑪利亞問的是一個宇宙層面,超越時間,關於痛苦,及天主為何缺席的問題。她的問題(「當我的弟兄死去時,你在哪裡?」)問出了每個人都想問的問題:當無辜的人受苦時,天主在哪裡?當大屠殺發生時,天主在哪裡?當人們的親人死去時,天主在哪裡?
但是,耶穌沒有給瑪利亞一個完美的道理,來回答她的問題;相反的,祂心神哀傷地問道:「你們把他放在哪裡?」當他們回答耶穌的問題之後,耶穌開始哭泣。祂是這樣回應受苦的人:祂走進人們的無助和痛苦之中。然後,祂將拉匝祿從死者中復活。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場景也發生在耶穌和祂的父之間。天父沒有救耶穌免去十字架的苦刑,連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嘲笑、戲弄時都沒有出手救祂。相反的,天父允許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之後,使祂復活。
從這兩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理解天父面對受苦之人的態度:我們所信仰的天主不必然會干預並救我們免於痛苦與死亡(雖然我們自然而然地會這麼祈求)。之後,祂從苦難中救贖了我們。
天主似乎對受苦的人默不關心,其實不是一個讓我們理智困惑的奧秘,而是一個需要相當的信心才能理解的奧秘。寬恕與信仰的道理也是如此。你得要靠著信心踏出那一步。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你答案。
我不是要用巧妙的言辭來說服你。我知道有太多曾經深刻、殘酷地被傷害的人,沒有辦法相信真的有一位大能的天主關心著他們。
但有時候唯一能夠回答苦難與邪惡問題的答案,就是耶穌回應瑪利亞與瑪爾大的方式⎯分享無助、分享傷痛、分享淚水,而非試圖去解釋為什麼天主不在。相信這位全愛與全能的天主,最終會讓一切變好,用祂的擁抱救贖我們的痛苦。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the-problem-of-suffering-and-evi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