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人類學家告訴我們,對父親的渴求,希望被自己的父親祝福而不可得的期盼,是今日世界最深的渴望之一,特別對男士更是如此。數以百萬的人們感覺到自己沒有得到父親的祝福。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e)、理察.羅爾(Richard Rohr)、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還有許多學者,都對這份渴望提供了極為豐富多元的觀點。
這種「無父」的狀態,讓我們深受其苦。然而,這狀態還有更深的意義,超越了我們沒有得到血緣上父親的祝福而導致的痛苦。我們承受的是一種深層無父狀態而導致的痛苦。怎麼說?
25年前,一個法國哲學家讓呂克.馬里翁(Jean-Luc Marion)寫了一本書《不存在的天主》(God Without Being),來詮釋路加福音中那段有名的「浪子回頭」比喻。
這個比喻我們一點也不陌生:一個父親有二個兒子。有一天小兒子來對父親說:「父親,請給我我應得的財產。」他的父親就給他們分了家產。小兒子帶著他分到的財產到遠方,過著荒淫的日子。當他的財產花光了,他發現自己既餓又沒有尊嚴,就起了想要回到父親家中的念頭,那個他沒有資格乞求他父親歡迎、擁抱、接納的家。
從某個層面來說,這個故事的重點很清楚:天主是如此地仁慈與憐憫,不管我們做什麼,都不會失去祂對我們的愛。除了盧雲的《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比喻》外,很多書也都強調這一點。
但是馬里翁引用了聖經的希臘文本,提出了這個故事的另一種觀點。希臘文本指出,故事中的小兒子向父親要求的,不止是財產,還有其他的東西。文本中說小兒子要求他的父親給他財產(ousia)。Ousia在希臘文是「物質」的意思。小兒子要求的是一個能夠獨立於他父親的生活。而且,身為一個兒子和繼承人,他開始支配那些原本就要留給他的財產。他想要擁有,不想要欠別人些什麼。他要求權利上本該他得的一切,而且脫離父親的掌控,切斷他與父親的連結,不需要再告知父親,他從父親那裡得來的一切要怎麼用,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的」財產。結果,如同故事清楚呈現出來的,當禮物不再被當成禮物,禮物就被濫用了。最後,小兒子失去了尊嚴,讓自己被羞辱。
要對馬里翁說聲抱歉,我要試著將他對這個故事深層意義的詮釋做一些摘錄:
這個兒子要求了本來不需要要求的事,或者說,從來不需要「得到」的財產。......他要求擁有它,處置它,享有它,不再需要透過禮物的形式及接受禮物的行動。這個兒子不想欠他父親什麼,尤其不想老是伸手要禮物;他想要擁有一份與父親或禮物完全無關的「財產」......唯有把這份財產從父親的手中奪走,他才能真正擁有它,不再需要將這份財產視為禮物。這就是要求父親分家產的意義。然而,立即的效應出現了:因為財產是從父親手中奪走的,因此它作為禮物時那不可分割的價值就被眨低,導致小兒子不再珍惜而大肆揮霍:佔有東西而非把它視為禮物,最後終將失去這東西。從那時開始,父親的禮物變成了失根的孤兒,財產就這樣慢慢地消失。
浪子真正的問題不在需要歡樂的生活或是幼稚的獨立感。他想要擁有自己的生活,以及享受自己生活的「完全自由」,而這意味著他必須離開父親的家。但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失去了他的父親、他真誠的生活,以及他的自由,因為這些都需要靠某種程度的倚賴才能得到。這也是為什麼耶穌一再地說「子不能由自己作什麼,他看見父作什麼,才能作什麼。」(若五19)祂表現出來的樣子和祂所做的一切,都來自祂的父。
我們的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是一份禮物,而且需要常常被「當成禮物」。我們產業不是我們自己的,因此也不能切斷它與其根源─天主,我們的父─之間的連結。我們可以進入生命之中,享受它和它帶來的快樂,但一旦我們切斷了生命與其根源的連結,把它佔為己有,失落、饑渴及羞辱也將隨之而來。
只有在天父的家中才有生命,一旦我們離開了這個家,我們就成為「無父」的孤兒,開始揮霍我們的財產。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fatherless-at-the-depth-of-our-be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