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一個對「祈禱」的經典定義是這麼說的:「祈禱就是舉起你的心意歸向天主。」
這是一個對祈禱又棒又精準的描述,問題在於,我們很少做到。我們很少真正打開我們的心思意念歸向天主,讓祂知道我們裡面到底有什麼。相反地,我們將天主視為一個父親的角色,或是一個來訪的要人,只想向祂透露那些我們以為祂想聽的話,而不是那些在我們內,真實的心思意念。
結果,我們建立了一個狹隘的標準,只有符合這些標準的思想與情感,才能在祈禱中出現。我們真正想的與感受的,都太不值得在祈禱中說出來。我們覺得只有當我們有體貼的想法及溫暖的感覺;當我們想要讚美天主;當我們感覺自己能愛近人、純潔、堅定;當我們對天主、對別人、對萬物有正面的感受;當我們渴望更投入祈禱;或者當我們渴求成為更好的人時,我們才算在祈禱。
這些思想與感受確實會在祈禱中出現,但我們不能期待只要扭開水龍頭,這些思想與感受從我們內在出現。很多時候,甚至是太多數時候,我們經驗到的是其他的思想與感愛:厭煩、疲憊、枯竭、怨懟、性幻想,有時甚至對於上教會、祈禱和修練德性感到無趣。我們覺得不可以將這些不正的想法與污穢的感受舉向天主。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試圖要淨化這些思想與感受,使我們堪當進入祈禱之所。
有一些標準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不是在祈禱之中。傳統的靈修大師已經告訴我們什麼是祈禱,什麼又是分心。他們說,祈禱需要一種對於專心、專注、運用意志的努力。祈禱不是白日夢或單單讓一些思緒出現。
祈禱是「舉起你的心意歸向天主」,這意味著在任何時刻,舉起當下真實的自己,而非理想的自己。我們感覺到溫暖、恭敬、愛人、充滿信心、純潔、有希望、與人和萬物連結、喜歡自己的樣子及生命給予自己的,那很好。但我們並非一直是這個樣子的。在生命的中的某些時刻,我們會感到懷疑、憤怒、疏離、小心眼、無聊、痴迷和疫憊。我們的思想不總是聖潔的,我們的心也不會一直是溫暖和純潔的。我們最需要祈禱,最需要帶到祈禱中的,正是那些怨懟的想法和不舒服的感受。
一切出現在我們內在的想法與感受,都是祈禱的材料。簡單來說,當你祈禱時,舉起你當下內在的真實樣貌,呈現給上主。如果你感到無聊,就呈現你的無聊;如果你很生氣,就呈現你的生氣;如果你覺得內在有性的渴求,就呈現你的性幻想;如果你感到疲憊,就呈現你的疲憊;如果你覺得自己很自私,別怕天主看到你的自私。耶穌說,除非我們像小孩一樣,不能進天主的國。孩子的其中一項特質,就是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小孩不會隱藏他們的生氣、不滿與受傷。當媽媽的很懂得面對孩子的情緒,只要微笑看待就行了。在祈禱中,我們可以真實地呈現自己,不管我們的思想與感受有多麼兇惡、情色或自大。
如果我們這樣真實地呈現自己,就會更容易「常常祈禱」,如同聖經邀請我們的。這是什麼意思?顯然這不是意味著要我們總是正經危坐地祈禱,這種我們需要每天撥出時間默觀、默想,或甚至是盡可能插入生活空檔的祈禱。
「常常祈禱」邀請我們用一種不同的眼光生活。它不是要我們停下手邊的工作,閉上眼睛安靜地祈禱,雖然有時我們需要這樣做。重點在於在做任何事時,保持一種與主同在的意識。如同一個結了婚的男人,當他出差時,會在會議與應酬的空檔時,意識到家裡有老婆和孩子在等著自己。雖然他遠離了這些家人,並且會被不同的工作佔據他的心思,但他很清楚地意識到「我是結了婚,有家庭的人」。這樣的意識,比起偶而打個電話回家,更能維繫他與家人之間的連結。
我們和天主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在做任何事情時,意識到自己與天主之間透明的關係,來「常常祈禱」。更進一步來說,除了維持每天正式祈禱的時間外,我們也需要像小孩子一樣,真誠地告訴天主自己當下的感受,並邀請天主與這些感受同在。猶太拉比亞伯拉罕・赫舍爾(Abraham Heschel)指出,聖經中描寫的偉大圖像,真的很難跟祈禱中的天主連在一起,而讓自己能說出:「願祢的旨意承行!」反而人們會滿心怨懟地說出:「願祢的旨意改變!」但這是一個很棒的祈禱,因為它將我們真實的心思意念帶到天主那裡了。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pray-always-prayer-as-lifting-mind-and-heart-to-go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