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誠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焦慮的本質是「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因此,在心理諮商中,把焦慮轉化成「害怕」是一種解決方法:當「我很焦慮明天的考試」變成了「如果我被當掉,我的父母會很失望」,就可以有明確的議題來探索解決之道。
但是,這種方法對一種焦慮無效,那就是對「明天」的焦慮。因為,我們無法預期明天會有什麼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使得自己措手不及,甚至讓自己花費好久時間擬定的計畫全部泡湯。這種無解的焦慮,使人陷入困境:不甘心成為無能為力的人,卻也的確無法擺脫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那我們該怎麼面對「對明天的焦慮」?答案很簡單,就是「承認明天不在我的手中」,也就是承認身為人的我,就是會被「時間」限制,無法預知明天,更無法掌控明天。這正是耶穌對我們每個人的提醒:「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六32)
原來,憂慮只是要邀請我們「誠懇地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這一點也不困難,簡直就是康莊大道,怎麼會是窄門呢?因為,這道門挑動了我們對於「安全」的需要,將自己交託在一個自己無法掌握的神手中。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求層次說」中,將「安全」列為人類最根本的需要。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什麼都沒法做。不只早上睜開眼睛會帶給他極大的恐懼,不知下床後會遇到什麼;就連閉上眼睛都足以讓他擔心還能不能再看見明天的太陽。
也因此,人們會不自覺地利用一些本質很不錯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財富、權力、名聲、人際關係。心裡隱約相信,只要有了這些,我們就能夠從容不迫地迎向明天,掌握明天。但事實證明,即使擁有了全世界,仍沒法辦法跳脫對明天的不確定,特別是最後的不確定:死後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許許多多如秦始皇一樣大權在握者,會想要找到長生不老藥,避免這不得不面對的「不確定」。
除非我們願意回顧自己的生命旅程,在其中找到天主臨在並參與的確據,肯定我們的明天也會在這位一直照顧我們的天主手中,持續愛著我、陪伴著我,我們才能帶著信任與期待,迎向明天。如同耶穌說的:「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
這正是這道門之所以狹窄的原因。它沒法給我們一個立即解決困境的咒語、技巧或答案。它邀請我們持續投注時間與精力,加深與天主的關係。這也是基督宗教靈修生活的意義:透過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命經驗的意義,也認識那位一直與我們同在的天主,從而建立對祂的信任,擁有了對明天真正的信心:明天會有困難,會有挑戰,但我知道,天主的愛會一直陪伴著我成長,成為祂的伙伴,行走在這世界中,直到我與祂面對面的那一天。
也因此,人們會不自覺地利用一些本質很不錯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財富、權力、名聲、人際關係。心裡隱約相信,只要有了這些,我們就能夠從容不迫地迎向明天,掌握明天。但事實證明,即使擁有了全世界,仍沒法辦法跳脫對明天的不確定,特別是最後的不確定:死後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許許多多如秦始皇一樣大權在握者,會想要找到長生不老藥,避免這不得不面對的「不確定」。
除非我們願意回顧自己的生命旅程,在其中找到天主臨在並參與的確據,肯定我們的明天也會在這位一直照顧我們的天主手中,持續愛著我、陪伴著我,我們才能帶著信任與期待,迎向明天。如同耶穌說的:「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
這正是這道門之所以狹窄的原因。它沒法給我們一個立即解決困境的咒語、技巧或答案。它邀請我們持續投注時間與精力,加深與天主的關係。這也是基督宗教靈修生活的意義:透過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命經驗的意義,也認識那位一直與我們同在的天主,從而建立對祂的信任,擁有了對明天真正的信心:明天會有困難,會有挑戰,但我知道,天主的愛會一直陪伴著我成長,成為祂的伙伴,行走在這世界中,直到我與祂面對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