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內在的渴望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在經驗的核心,在我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渴望。我們存在的每個層面都會讓我們心痛,並讓我們處在張力之中。我們賦予這種心痛不同的名字⎯寂寞、不安、空虛、渴望、鄉愁、流浪、不滿足。成為一個人,本質上就得要面對「不自在」(dis-eased)的現實。

        這樣的不自在發生在我們生命的核心,而非若有似無的邊緣地帶。我們並非只是偶而感到寂寞的幸福之人;不是有時感到不安的平靜之人;或是活在持續的親密關係中,只是間或要面對疏離與不滿的內在衝突。反之亦然。我們本就是寂寞的人,偶而會感覺到滿足;是不安的靈魂,但有時會經驗到寧靜;會持續感到心痛,但也偶而體會到短暫的圓滿。

        渴望是如此靠近人類的核心,許多神學家因而將寂寞視為人類的靈魂。也就是說,人類的靈魂不是有時會感覺到寂寞,它本身就是寂寞。並非在靈魂內有個深不見底的峽谷;它本身就是寂寞的深谷,一個看不見底的洞穴,一個天主所造的,渴求的深淵。這個深淵並非在靈魂內。它本身就是靈魂。它是讓天主臨在的地方。

        當奧斯定說:「因為你為了你自己而創造我們,主,我們的心得不到你,就不能安息在你的懷抱中,便惶惶無法安寧。」他指出了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態的原因。奧斯定的禱詞指出,渴望的終極價值,就在於它永不停歇地催迫著我們尋找,而且不管找到了什麼,都無法讓自己得到永遠的滿足,除非我們找到那位無限、永恆的天主。

        但除了帶領我們走向最終的目標,渴望的經驗還在靈魂之中產生另一個重要的效果。用一個比喻來說,渴望就像是靈魂的熔爐。渴望帶來的痛苦就好像形塑我們內在生命的烈火。怎麼說呢?渴望的痛苦為靈魂帶來了什麼?生活在永不止歇的挫折中,能有什麼價值?持續處在張力之中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來看,大家都知道,在張力之中堅持下去,讓我們在最終圓滿完成時體會到那份喜樂。因此,短暫的挫折讓最終的滿足更加甜美,饑餓讓食物更加可口,而唯有在忍受痛苦的昇華之後,我們才能體會到事物的高尚。這其中有很多的真理。但寂寞和渴望帶來的痛,也以其他更重要的方式形塑了靈魂。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皆紮根於此,表達了堅忍如何形塑偉大的靈魂。渴望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形塑了靈魂,特別是在我們內創造出一個讓天主得以降生的空間。渴望在我們內建立了一個穩定的馬槽。那是天主得以降生其中的地方。

        這個觀點很早就有。在基督降生之前數個世紀,猶太的末世文學就已經有這樣的主題:每滴眼淚都讓默西亞的來臨更靠近。表面上,這聽起來是個糟糕的神學觀點⎯我們得要在天主降臨前忍受很長一段時間的痛苦⎯但它是正統神學美麗、詩意的表達:在痛苦中堅忍擴展了我們的心,在其中打開了一個空間,讓天主得以來臨。忍受張力正是聖經中說的「默想」(pondering)。

        德日進神父留給我們一幅圖像,讓我們能了解這一點。對他來說,靈魂就像身體一樣是有溫度的,對他而言,渴望讓靈魂的溫度上升。渴望、不安、嚮往、忍受張力使我們心靈的溫度上升。靈魂上升的溫度帶來的一些效果:

        首先,如同溫度上升會催化出化學反應一樣,一些在低溫下無法產生的化學反應,一旦溫度上升就會發生。渴望和嚮往打開了共融的大門,特別談到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還有天堂的議題時。但當談到人與人的親密關係時,渴望與嚮往也有它的重要性。簡單地說,當我們感到寂寞時,我們的心開始燃燒,最終燒掉那些阻止我們投入共融的冷漠與阻礙。

        進一步來說,這個加熱、渴望讓默西亞更靠近,因為它使得心逐漸壯大起來,讓它變得更像天主創造它的樣子⎯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峽谷,因著不滿足而感到痛苦,直到它在天主內找到安歇之所。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longing-at-the-cent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