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瑪利亞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二7)

        在耶穌誕生的故事中,我們總是會譴責那位拒絕若瑟與瑪利亞,使得他們不得不屈就在馬棚棲身的客棧主人。而這教導我們要學習在生活中熱忱待人,學著別讓自己太過忙碌,使得「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也就是讓自己的心被太多事物所佔據,沒有空間讓救世主降生在其中。

        這些都是很好的道理,值得我們反思。但學者也邀請我們看得更深,去理解為什麼客棧中沒有地方給耶穌。學者提到的重點不在於客棧主人缺乏好客的精神,而在於耶穌不屬於城市,不屬於舒適的地方,不屬於名流階層,不屬於富人與有權勢者,並且不屬於我們正常世界會注意的人群。耶穌沒沒無聞、貧窮、不起眼地誕生了,只有祂的家人和天主關注到祂。

        被城市拒絕的現象也預告了祂將如何死去。耶穌的死亡跟祂的出生一樣。祂不被人們接受,成為被捨棄的對象,被釘死在城外,就如同祂當年出生在城外一樣。

        多瑪斯・牟敦曾對這個事件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這個忙亂、沒有地方可以接待耶穌的客棧,象徵著耶穌的到來並不被這個世界期待。但是因為祂來到一個不像祂家的地方,一個不屬於祂的地方,卻又必須來到,因此祂只能與那些同樣沒有屬於自己地方的人們在一起。祂的地方就是些被有權勢者視為軟弱、丟臉、不配被稱為人的人們所在的地方,與他們一起被折磨、攻擊,並且被剷除。與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一起,基督降臨在這個世界。祂奧秘地臨在那些被世界視為無物的人們中間。

        耶穌悄悄地誕生在這個世界,在城市之外,在那些當時似乎很重要的人物與事件之外。二千年後,我們認可祂誕生的重要性。但在那個時候,沒有人在意。了解耶穌誕生的涵意,讓我們這些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彷彿社會邊緣人,住在一個無名小鎮、出生在不起眼的年代的人們,有了參與在一個更大計畫、更大圖像的感覺。我們的相片與故事永遠不會登上〈時代〉或〈時人〉雜誌。我們的名字也永遠不會被放在鎂光燈下,並且註定要沒沒無聞地活著,也沒沒有無聞地死去,只留在身旁一 小撮人的記憶中。

        多數的我們都在一種安靜的怪異之中生活,在鄉下地方,在不起眼的小鎮,在都市的不知名角落,看著世界上那些熱鬧的、吸引眾人目光的事件發生在別人,而非自己身上。好像我們永遠都只能當一個無關輕重的小人物,我們為這個世界所能貢獻的天賦、所付出的一切,都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甚至連自己家人都不會注意到。客棧中為我們也沒有地方。我們會在一個極為卑微的地方生活、工作,繁衍下一代。

        而且,或許最讓人難受的是,我們得要忍受無法將自己的天賦與特恩貢獻給這個世界的挫折感,但卻得要聽著那在內心深處不斷迴響的美麗樂章與音符,而且永遠無法從外在世界得到被聽見、讚賞的滿足。我們的夢想及豐富的內在生命,永遠無法在這世界找到一個舞台。似乎我們內在最好的那個部分,在客棧中為它沒有地方。我們內在最深的寶藏,如同耶穌的誕生一樣,最終會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推擠到難堪的殉道下場,如同英國作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所說的那樣。藝術有它得要面對的殉道命運,而且沒有比還得要承受那難堪下場更大的痛苦。

        瑪利亞在馬棚生下了耶穌,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這個表達遠遠不是客棧主人太忙、不夠好心所能簡單解釋的。它恰如其份地表達了人類生命最深的真實。本質上,這個表達要訴說的是,那些位居世界中心,有力量、富有、知名的人,那些政治領袖、娛樂圈的名人、大企業家、學者,不一定就坐在生命的中心。位居生命中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正是那些掌權者不知其名、不會注意到的,被溫柔地裹在信仰之中,位居繁華城市之外的內涵。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no-room-in-the-in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