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用喜樂的眼光看待一切


謝邁亞・岡薩雷斯 Shemaiah Gonzalez

        我跟很多人一樣,會在一年的開始,祈求天主給我一個字,讓我能用一整年來默想。一年前,12月31日那天,我坐下來祈禱,求天主給我一個字,讓我能有一個屬於祂的眼光,來看待接下來一年將發生的事。天主要給我什麼樣的眼光呢?

        天主給我的那個字是喜樂

        這個字讓我很興奮。一個多麼讓人驚奇的字啊!這會帶給我一個超棒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接下來的生活。

        當時間往前到了一月,透過喜樂這個眼光來看待世界變得很容易。我的生活很棒。沒有任何差錯⎯一個全新的開始。

        那是2020年。到了三月,我們的世界開始進入驚濤駭浪之中,而我發覺自己失去了立足點。當我靜下來祈禱時,我再次聽到「喜樂」這個字。天主依然期許我用這個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我的生活及我周遭的環境。

  • 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若十六20)
  • 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人奪去。(若十六22)
  • 就是他們在患難頻繁的試探中所充滿的喜樂,和他們極度的貧困所湧出的豐厚慷慨。(格後八2)
  • 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裡,要認為是大喜樂。(雅一2)
        即使我們身處的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動,但我們看待環境的眼光卻不會改變。喜樂是聖神的果實。喜樂是認識天主所帶來的結果。

        2020正是試驗我能否保有喜樂這個眼光的好機會。即使一切都變得困難,但我不會讓喜樂遠離我。
    
        有時候我得要大聲對自己說:「在這個時刻,我要到那裡去尋找喜樂?」這其實問的是另一個問題:「此時此刻,天主在哪裡?」

        我發現喜樂的程度跟我感恩的程度呈現正相關。當我能用感恩的心看待一切時,問題看起來就沒那麼嚴重了。我會發現我所以為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只是我的眼光被焦慮遮蔽了而已。

        當我們能用喜樂取代焦慮,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比自己想像的還有能力,去處理眼前的難題。

        此時,我在聖經中搜尋喜樂所找到的這句經文,就完全實現了:「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厄下八10)

* * *

        今年天主給我的字的是什麼?無所畏懼

        帶著天主在我內的喜樂,我無所畏懼。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福音催促我們享受生命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喜樂,無疑是天主臨在的記號,如同十字架是基督徒身份的記號一樣。多麼吊詭啊,而耶穌就是始作甬者。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似乎以完全相反的方式震撼了當時的人們。一方面人們看到耶穌有能力拒絕屬世的價值觀,並交出自己的性命,以一種不平常、凡人做不到的自我犧牲來表達祂的愛。甚至更進一步還要求人們採取相同的行動:天天揹著自己的十字架!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給予性命,必能救得性命。

        另一方面更讓我們驚奇的是,我們總以為正統的宗教必然要求我們要自我犧牲,而耶穌卻要求當時的人們要完全享受他們的生命、健康、青春、人際關係、美食、醇酒和所有生命所能擁抱的喜悅。事實上,祂就是因為享受喜悅而讓人感到不悅。

        例如,福音中一個著名的場景,描述一個婦女在宴會中用香液敷抹耶穌的腳。四部福音都強調了這個事件中,讓一些宗教人士感到不自在的特質。這個女人打破了一個玉瓶中珍貴的香液,倒在耶穌的腳上,讓那香氣瀰漫了整個屋子,並用她的眼淚滴溼祂的腳,再用她的頭髮擦乾。這個慷慨、豪奢、親密且直接的行動,可以想像除了耶穌以外,現場大多數人們該會有多不自在。耶穌沈浸在其中,一點也不覺得尷尬、不自在,也沒有感到罪惡或緊張:就由她吧,祂這麼說,她把這香液倒在我身上,原是為安葬我而作的。我更完整地準備好要面對接下來的一切,因為今夜,她對我直接且強烈表達的情感,讓我的生命更有活力,也更能擁抱自己接下來的命運。

        根本上,這教了我們一課:不要因為享受生命的喜悅而有罪惡感。感謝賜予生命那一位最好的方法,就是享受這個禮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為了接受試探,捨棄那些美好的受造物,因而得享死後的喜樂。就和所有深愛子女的父母一樣,天主期待祂子女的生命也能繁盛,並在必要的時候負起責任,為他人的好處做出犧牲,而非把犧牲視為天主創造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首要目的。

        耶穌也透過另一段記載特別強調這一點。當祂被問道為什麼若翰的門徒都禁食,而祂的門徒卻不禁食時,祂這麼回答:「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祂的回答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很明顯的,新郎代表祂在世上具體的臨在,並且會在某個時間點結束。另一層意思是:新郎代表我們生命中擁有健康、青春、喜樂、友誼的時期。我們要好好享受這些生命的美好,因為,生命很短暫,意外、疾病、孤獨、死亡將會奪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不該讓那不可避免的孤獨、退化、疾病、死亡剝奪我們享受當下生命喜悅的天賦權利。

        我相信,這個道理沒有充份地在主日的證道中說明、沒有在教會中被教導、或者適當地放在日常的靈修操練之中。你何時曾在彌撒或避靜中聽到,要按照福音的教導,好好享受你的生命?何時你曾經被以耶穌名質問:你有充份地享受你的健康、青春、生命、美食、醇酒嗎?

        當然,這些挑戰好像相反於正統的靈糧,聽起來似乎要我們成為享樂主義者、縱情於聲色、追求個人的舒適、接受靈性的軟弱,相反於基督徒透過十字架與自我棄絕表達出的核心理念。沒錯,確實有這個風險,但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同樣有危險,那就是苦毒、不健康的禁慾生活。如果享受生命的要求沒有被適當的實踐,沒有伴隨必要的節制欲望與自我捨棄,確實會讓我們遠離福音的價值;但是,如同我們從耶穌的生命中看到的,自我捨棄與充份享受生命的恩賜、愛和天主創造的能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它們互相依存。

        放縱與享樂主義最終會變成真正享受生命的替代品。如同耶穌教導並示範的,真正的享受生命與自我捨棄和犧牲緊緊地連在一起。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gospel-challenge-to-enjoy-our-lives/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用聖誕光芒挑戰黑暗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在南非執行種族隔離期間,人民想要表達他們的反對態度,並期待有一天這個政策能夠改變的方式,就是在窗邊點一根蠟燭,讓所有經過的人可以看見。點燃一根被公開展示的蠟燭,表達了一個具有先知意義的宣言。沒有多久,南非政府就對這個行動做出了回應。在窗邊放一根點燃的蠟燭被視為等同於攜帶槍枝的犯罪行為。連小孩子都對政府的反應冷嘲熱諷,他們說:「我們的政府連一根蠟燭都怕!」

        他們的確應該害怕!為了道德或宗教的理由(為表達抗議、為猶太光明節、為將臨期、為聖誕節)點燃一根蠟燭本身就是一個表達信仰的先知性行動,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公開的祈禱。

        無疑的,要把這個先知性的行動跟數以千萬計聖誕樹上的小燈連在一起,還真的很困難。我們為什麼要在聖誕節的時候點燈?有個挖苦人的說法是這純粹是商業考量。對我們很多人而言,這個點燈的行動單純只是因為它很漂亮,可以製造節慶的氣氛,而不會與宗教連在一起。我們為什麼要在聖誕節點燈?我們為什麼要在聖誕節將家裡及街道用五彩的燈光來裝飾?

        無疑的,我們為了它的美麗、為了慶祝、為了商業考量這麼做;但更深的意義是,我們用這個行動表達我們的信仰:不管現實看起來有多麼不可能,但基督終會贏得最後的勝利,光明將永遠戰勝黑暗。「光在黑夜中照耀,黑暗決不能戰勝它。

        我們的聖誕燈,最終會成為信仰的表達與公開的祈禱。然而,我們還是會問,哪一個「最終」?這個結果有什麼差別?點燈這個信仰的象徵對於這個世界巨大的黑暗好像是個無足輕重、天真的行動。當我看到這個現實的世界,成千上萬的人處在戰爭、流離失所、食物匱乏的狀態之中。也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於不同地區的暴力、藥物濫用、槍枝泛濫等問題,各地區的政府、宗教團體、家庭、社會也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我們會問自己,點燃的這個微弱的燈光到底能起什麼作用,或者說這個聖誕燈能夠帶來什麼?

        已逝的美藉耶穌會士麥可・巴克利曾說過,祈禱是必須的,即使在它看起來一點用處都沒有時,依然如此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即使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問題,即使黑暗如烏雲一般籠罩著我們,現在的我們比以前的人們更需要用公開的祈禱來表達我們的信仰。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公開地表達,我們相信信仰依然是真實的,祈禱有它的力量,在基督內,我們依然能戰勝黑暗的勢力。

        這是約翰・席恩在他今年的聖誕卡中寫的詩:

我們的聖誕樹要告訴我們

十二月的黑暗能打擊我們,讓我們的苦難更加難以承受。

我們的聖誕樹請求我們拒絕這個觀點。樹上充滿了,茂盛,佈滿燈光的枝枒。

光明挑戰黑暗。

我們渴望一個完美的世界。

但這並非我們所得到的。

我們會經歷可怕的極端氣候;一場大流行疾病;對健康的威脅;沈重的工作負擔、惡化的財務、緊張的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和世界或輕或重的瘋狂。

我們的聖誕樹依然發光。光芒對著我們低語:

「為那些折磨你的事情付出它所要求的,但不要付出你的靈魂。

你比那些圍繞著你的黑暗大得多。」


        在面對南非種族隔離的問題時,聖公會的屠圖大主教有時會在教堂講道時,有一些軍人,會揮動他們手中的槍來威脅他。他會笑著對這些軍人說:「我很高興你們來投奔勝利的一方。」說這話的時候,他指的不是種族隔離政策的爭議;他說的是基督為我們贏得的,永遠的勝利。所有爭戰中最重要的那個已定了勝負,我們的信仰將我們置於戰勝的那一邊。我們的聖誕燈表達了這個事實,即使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卡爾・拉內曾經寫道,天主在聖誕節給了我們一個神聖的許可,讓我們快樂。聖誕節也確保了我們擁有了再堅實不過的根據,並因此而感到快樂,不管在我們的生命中或這個世界上正發生著什麼事。我們可以抵抗那些覺得我們應該垂頭喪氣的觀點。我們的聖誕燈表達了我們的抗拒。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defying-darkness-with-christmas-lights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渴望與天主的面容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我便徹夜不寐地默想著祢。」

        我們都聽過這些經文,用它們來祈禱,在我們反思的時候試著體會它們對自己的意義;但多數時候,我們的心辜負了這些話語。我們並沒有,至少在意識層面的思想與情感,強烈地渴慕天主;而且在深夜時分,躺在床上的我們想著的是某個人,而非天主。但是,我們不需要為這些事實感到愧疚。

        我們是人,不是天使。我們的本性使得我們的眼光與渴望都指向地上的事物。正是地上的人與物對我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進一步來說,我們的渴望是廣泛、沒有焦點的。我們渴望很多事物,然而我們最強烈的渴望是想找到靈魂的伴侶,並經驗那種情感與性的滿足。

        這樣的渴望,乍看之下好像一點也不神聖,與天主無關。真的,它們看起來好像相反於信仰的追尋。那些我們強烈渴望的,讓我們整夜不寐想念著的,絕大多數是屬於地上且引發情欲的事物,而不是與天主有關的神聖之事。例如,當我們看見一個美麗、英俊,或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人時,我們內在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在那個時刻,我們的靈魂關注的焦點會在誰身上?我們渴望些什麼呢?

        我們根本不敢將自己當下的感覺與在唱詩或或祈禱時的神聖感受連在一起。我們是如此的貧乏,不管在宗教上或人性上都一樣。首先,渴望一點都不會不健康,它反而是健康的記號。美就意味著它值得景仰;我們註定會被美的力量所吸引,並且想要靠近它,也包括性的部分。當然,美也意味著需要被尊重、不被侵犯。我們崇敬美的能力是健康的記號,而且我們有能力不去侵犯美,考驗了我們的健康程度,雖然這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重點。

        重點是,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我們會把這些強而有力、性感的事物當成使我們遠離天主,需要被放棄的誘惑,好使我們能和天主更親密。我們對天主的渴望與那些屬世的、性感的渴望被當成互相競爭的對手,彼此不相容,要求我們只能二擇一。這樣的誤解,對我們造成了超過我們想像的傷害。

        為什麼?因為那些美麗及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不管多麼屬世或多麼性感,都包含在天主內。天主是所有美麗、吸引人、多彩多姿、性感、機智、聰明的創造者。所有那些吸引我們的屬世事物,包括那些讓我們心頭小鹿亂撞的美麗事物,都存在於天主內;渴望那些屬世的美麗事物、被其所吸引,最終就是渴望天主。我們的靈魂需要在一個更深的層次整夜不寐。

        這正是許多聖人與神秘家,在他們感受到一種與天主共融的強烈渴望時所經驗到的。所有美麗、吸引人的事物都可以在天主內找到,也都可以在一種超越我們此世經驗的形式中找到。聖人與神秘家們正是直觀到天主比自己經驗到的有趣事物更有趣,比美麗事物更美麗,也比經驗過,最性感的人或東西更加的性感。因此,他們對天主的渴慕真的可以用一隻渴望啜飲清泉的小鹿來比擬。

        我們經驗到相同的渴慕和相同強烈的感覺,只是我們沒有把這樣的渴慕與天主連結在一起,雖然我們應該這麼做。我們內在感受到的那種無法抑扼的心痛,那種無法抗拒的性渴望,那種面對美麗事物的瞠目結舌,最終,就是對天主的渴慕。因為我們渴望的每個事物,不管它多麼屬於人性、屬於肉性、屬於情欲,都存在於天主⎯那位創造萬事萬物的造物主內。我們的靈魂渴慕天主,渴慕到整夜不寐地思念著祂,即使大多時候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但我們不會真正了解這一點。如果我們了解了,我們就會像那些古代的聖人和神秘家一樣,無法抑扼地渴慕天主,而非無法抑扼地渴慕那些祂在這個世界所創造的,那些吸引我們的事物。我們中有些人會對美麗的事物情有獨鐘,有些人渴望找到靈魂伴侶,有些人渴望性的歡愉,有些人渴望得到真理,有些人渴望公義,也有些人渴望力量、多彩多姿、屬世的快樂。但我們中很少有人會對創造美、性感、親密、真理、公義、力量、色彩和歡愉的天主,有著無法抑扼的渴慕。

        我們何不直接碰觸那些吸引我們的眾多蒼白倒影,它們背後所反映出的真實面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