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福音催促我們享受生命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喜樂,無疑是天主臨在的記號,如同十字架是基督徒身份的記號一樣。多麼吊詭啊,而耶穌就是始作甬者。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似乎以完全相反的方式震撼了當時的人們。一方面人們看到耶穌有能力拒絕屬世的價值觀,並交出自己的性命,以一種不平常、凡人做不到的自我犧牲來表達祂的愛。甚至更進一步還要求人們採取相同的行動:天天揹著自己的十字架!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給予性命,必能救得性命。

        另一方面更讓我們驚奇的是,我們總以為正統的宗教必然要求我們要自我犧牲,而耶穌卻要求當時的人們要完全享受他們的生命、健康、青春、人際關係、美食、醇酒和所有生命所能擁抱的喜悅。事實上,祂就是因為享受喜悅而讓人感到不悅。

        例如,福音中一個著名的場景,描述一個婦女在宴會中用香液敷抹耶穌的腳。四部福音都強調了這個事件中,讓一些宗教人士感到不自在的特質。這個女人打破了一個玉瓶中珍貴的香液,倒在耶穌的腳上,讓那香氣瀰漫了整個屋子,並用她的眼淚滴溼祂的腳,再用她的頭髮擦乾。這個慷慨、豪奢、親密且直接的行動,可以想像除了耶穌以外,現場大多數人們該會有多不自在。耶穌沈浸在其中,一點也不覺得尷尬、不自在,也沒有感到罪惡或緊張:就由她吧,祂這麼說,她把這香液倒在我身上,原是為安葬我而作的。我更完整地準備好要面對接下來的一切,因為今夜,她對我直接且強烈表達的情感,讓我的生命更有活力,也更能擁抱自己接下來的命運。

        根本上,這教了我們一課:不要因為享受生命的喜悅而有罪惡感。感謝賜予生命那一位最好的方法,就是享受這個禮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為了接受試探,捨棄那些美好的受造物,因而得享死後的喜樂。就和所有深愛子女的父母一樣,天主期待祂子女的生命也能繁盛,並在必要的時候負起責任,為他人的好處做出犧牲,而非把犧牲視為天主創造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首要目的。

        耶穌也透過另一段記載特別強調這一點。當祂被問道為什麼若翰的門徒都禁食,而祂的門徒卻不禁食時,祂這麼回答:「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祂的回答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很明顯的,新郎代表祂在世上具體的臨在,並且會在某個時間點結束。另一層意思是:新郎代表我們生命中擁有健康、青春、喜樂、友誼的時期。我們要好好享受這些生命的美好,因為,生命很短暫,意外、疾病、孤獨、死亡將會奪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不該讓那不可避免的孤獨、退化、疾病、死亡剝奪我們享受當下生命喜悅的天賦權利。

        我相信,這個道理沒有充份地在主日的證道中說明、沒有在教會中被教導、或者適當地放在日常的靈修操練之中。你何時曾在彌撒或避靜中聽到,要按照福音的教導,好好享受你的生命?何時你曾經被以耶穌名質問:你有充份地享受你的健康、青春、生命、美食、醇酒嗎?

        當然,這些挑戰好像相反於正統的靈糧,聽起來似乎要我們成為享樂主義者、縱情於聲色、追求個人的舒適、接受靈性的軟弱,相反於基督徒透過十字架與自我棄絕表達出的核心理念。沒錯,確實有這個風險,但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同樣有危險,那就是苦毒、不健康的禁慾生活。如果享受生命的要求沒有被適當的實踐,沒有伴隨必要的節制欲望與自我捨棄,確實會讓我們遠離福音的價值;但是,如同我們從耶穌的生命中看到的,自我捨棄與充份享受生命的恩賜、愛和天主創造的能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它們互相依存。

        放縱與享樂主義最終會變成真正享受生命的替代品。如同耶穌教導並示範的,真正的享受生命與自我捨棄和犧牲緊緊地連在一起。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gospel-challenge-to-enjoy-our-liv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