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真理常會用不同的方式啟示我們。有時候我們不是在學校學到,而是在醫院。
多年前,我前去醫院探訪一位因罹患癌症垂死的人。他看起來還好,雖然沒有人能在醫院好好地死去。雖然四週圍繞著許多愛著他的人,他仍感受到一種深沈的孤寂。他這麼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有很棒的妻子,很棒的孩子,還有一大群親戚與朋友。有些人甚至一直握著我的手。但是,我覺得自己好像離大家投石那麼遠。我就要死了,但這些人還沒。我的處境,是這些人無法想像與體會的。這真是一種可怕又孤獨的死法!」
他從路加福音中引用了這句著名的話,這話是在描述耶穌在生命的最後一夜,和門徒一起到革責瑪尼莊園的情況。祂邀請門徒和祂一起祈禱,祈求面對死亡的力量。但是,如同路加在描述中意有所指,當祂汗如血下時,他和門徒之間有「投石那麼遠」。
投石那麼遠是多遠?這距離讓你處在一個沒人可以碰到你的地方。就像我們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時候,如同我們要獨自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耶穌就像我剛才描述的那個男人一樣,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知道有很多人愛著祂,但也知道面對死亡,就是要進入一個完全且深刻孤獨的地方。
耶穌此時的孤獨,就是在祂的受難史中,所要強調的重點之一。在描述耶穌的死亡時,或許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祂的孤獨,祂的被遺棄,祂離所有人都有投石那麼遠。
我相信我們中多數人都看過梅爾吉勃遜導演的〈受難記〉。這部片子無疑是部經典之作,但它也讓我們轉移了對耶穌苦難的注意與了解。怎麼說呢?因為這部片子太強調耶穌肉體上的痛苦,而這正是福音中著墨不多的部分。福音刻意減少對耶穌身體所受痛苦的描述,目的是要讓我專注在祂倫理上和情感上的痛苦,特別是祂被遺棄的痛苦,祂的孤獨,在他最痛苦的時候卻沒有人支持,特別是天主似乎也沈默不語。在耶穌最孤獨的時刻,祂沒有一個靈魂伴侶,也沒有來自天上的慰藉。用作家吉爾・貝利(Gil Bailie)的話來說,沒有人經歷過比祂更深的被遺棄。
就在這完全的孤獨中,耶穌還得要繼續信任,繼續愛,繼續寬恕,保持對天主的信仰。當我們被愛時,相信愛是容易的;當我們得到恩賜的時候,寬恕他們就容易了;當我們強烈感受到天主的臨在,相信天主就簡單了。最大的困難與「試練」,發生在人的愛與天主的安慰都不見的時候。當我們發現自己被誤解、憎恨、懷疑包圍,特別這發生在自己最孤獨的時候,發生在生命被黑暗寵罩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反應?
當一直支撐著我們的情感支柱倒下來,愛、信任、寬恕與信心是否也會跟著崩解?當那個傷害我們的人認為,我們才是問題的根源,我們還能寬恕他嗎?當一個人恨我們的時候,我們還能愛他嗎?當我們環顧四周,看到的都是背叛時,我們還能繼續信任嗎?當我們害怕的時候,我們還能張開我們的雙手,打開我們的心,讓自己被拉開,釘在十字架上嗎?當我們內在的感受都告訴我們,天主早就遺棄我們了,我們還能繼續對祂保持信心嗎?當我們完全感受不到來自人或天主的支持時,我們還能交出自己的靈魂嗎?當我們離每個人都有投石那麼遠時,我們的心要擺在哪裡呢?
不是忍受身體上的痛苦,而是剛剛說的這些,才是耶穌在苦難中所受的試練。耶穌在山園中的痛苦,不在於要讓自己被釘死,還是請求天父差遣大軍救祂免死的掙扎。祂知道自己得步入死亡,重點是,祂要怎麼死:祂還能繼續順服天主,順服祂自己曾經宣講,但卻被身邊這些事掩蓋的真理嗎?祂還能繼續信任嗎?最後祂會交付出什麼樣的靈魂呢?祂的遭遇是個恩賜,還是苦痛呢?祂該寬恕,還是報復呢?祂該繼續愛,還是開始憎恨呢?祂該繼續信任,還是放棄一切?祂該充滿希望,還是徹底絕望?
在生命的終結,這也會是我們的試練。終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要交付自己的靈魂。只是,那個時候,我們交出來的心是溫暖的,還是苦毒的?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a-stones-throw-away-from-everybo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