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除非你用某種方式,讓一隻腳站在你的文化氛圍之外,否則這文化將會吞噬你。丹尼爾・貝里根(Daniel Berrigan)這麼寫道。這句話也可以這麼用:除非你從外面吸收力量,不然你本性中那些神經質、苦毒及憎恨的傾向,最終肯定會吞噬你整個人。
路加福音中的門徒很清楚這個道理。他們來到耶穌面前,請祂教他們如何祈禱,因為他們看見祂做了一些其他人做不到的事。祂能用愛來回應恨,能真誠地寬恕別人,能忍受別人的誤解和反對,而不讓自己處在自憐和怨懟之中。還有,能讓自己內在保有平安與非暴力。他們知道,這些是一種如同步行水面一樣,超越人所能想像的力量。他們意識到這些力量是從祂以外來的,透過祈禱得到的。
他們知道,他們自己沒有能力抗拒苦毒與憎恨,但他們想要像耶穌一樣堅強,所以他們問祂:主,請教我們祈禱。也不能怪他們彷彿把祈禱當成一個技巧,可以輕易就學會。但就如福音所顯示的,和一個我們之外,神聖的泉源連結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為耶穌也是如此。如同我們在山園祈禱中看到的,「祂在園子中極度恐慌」。
如同我們在革責瑪尼莊園中看到祂如何祈禱,即使是耶穌祂自己,有時也得要奮力將自己紮根在天主之內。祂的掙扎被稱為「恐慌」(agony),我們得要好好了解它的意思。「恐慌」這個詞也會被用來描述運動員的特定狀態。在走進運動場地開始比賽之前,運動員會先動動他們的手腳,讓身體流汗,讓自己進入一種激動、即將爆發(agony)的狀態,使他肌肉準備好要完全伸展,迎接比賽。福音告訴我們的,也是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中暖身,只是祂流的汗中還有血。祂的心準備好要迎接這場比賽,這個考驗,準備好要進入祂的苦難。
這是什麼比賽,什麼考驗?祂要準備面對的考驗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是要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抑或是運用祂神聖的能力讓自己免於羞辱與死亡。這個選擇不是祂在革責瑪尼莊園中掙扎的重點。祂早就已經接受自己將要犧牲的事實。關鍵的問題在於,祂要如何死。是在愛中死去,還是在苦毒中死去。
最終,祂掙扎著堅強自己的意志,讓祂可以以一顆愛人、溫暖、寬恕的心死去。這是一個掙扎,因為祂的死不見得會帶來祂期待的結果。祂處在圍繞著祂的黑暗、憎恨、怨懟、不公,和誤解之中,處在所有一切都不公平地反對祂,與祂的人與教導完全對立。耶穌奮力掙扎著尋找那可以給祂力量的泉源,來對抗環繞著祂的憎恨與暴力,讓祂有顆能夠寬恕敵人的心,讓祂有足夠的恩寵能寬恕右盜,讓祂內在有足夠的力量,將羞辱、痛苦和不公轉化成憐憫而非苦毒。
福音中將這一切的掙扎,用一種比喻的說法「醒悟」來代表。也就是說,讓自己保持對心底最深的事實和自己身份的意識:我是天主所愛的。祂的門徒沒有辦法。如同福音描述的,在耶穌奮力掙扎的時刻,他們睡著了。他們(憂悶地)睡著,還不止是因為身體的困頓。伯多祿後來的反應讓我看清楚這一點。當耶穌準備好自己,去面對那些反對祂的仇恨與暴力,伯多祿卻屈服於這兩種力量,同樣暴力地砍掉大司祭僕人的耳朵。伯多祿不止身體睡著了,他的心也睡著了。這顯示出他的生命沒有祈禱的痕跡。
祈禱意味著讓我們保持警醒。警醒代表我們正跟自身本能之外的力量來源保持連結,因而能讓我堅定地採取愛、寬恕、不報復、非暴力的態度,即使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及外在的氛圍都感叫著要我們苦毒、憎恨與報復。就像當耶穌受到試探時,仍必須汗如血下,才能奮力讓自己跟能給祂力量的那一位連結,我們可以想像,這也會是我們在相同處境時得要付出的代價:掙扎、恐慌、每個細胞都想要屈服,咬著下唇才能勉強地表達自己愛的意願,然後只有當我們掙扎得夠久了,天使才能來堅強我們,讓天主的力量幫助我們做那些靠自己做不到的事。
主,請教我們如何祈禱!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our-need-to-pr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