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從被承擔到承擔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聖像畫是一種有著神聖特質的圖畫,一種呈現出神聖之物的圖像。或許最能描述成人的聖像畫,就是一幅母親或父親揹著玩累了、熟睡中孩子的圖畫。很少有圖畫能像這樣美麗且深刻地捕捉到成年的意義⎯揹負著年輕人。

        今日世界,有太多誘惑讓我們遠離這樣的圖像,期待自己永遠像小孩、青少年一樣年輕。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今日世界有太多訊息轟炸我們,告訴我們:「不要長大!不要變成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這些老人家。不要承擔責任,讓自己變老。永保純潔無瑕,像個天真的男孩或女孩。維持一個年輕的軀體,和一個不受拘束的靈魂。不要許下永遠的承諾或肩負無法抽身的責任。既不要大人的身體,也不要大人的責任!」

        這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氛圍。叮噹和彼得潘(迪士尼動畫小飛俠中的人物)就是永保年輕的理想女性與男性,如同青少年一樣,有著纖細的身體,自由地在空中飛翔,無拘無束。好萊塢的男女明星都想辦法讓自己永保年輕,流行產業故意忽略中年軀體的需要。人們即使到了可以當祖父母的年紀,卻依然希望自己看起來彷彿二十出頭一樣。但這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在於彼得潘和叮噹都只是小孩子。他們都不需要承擔任何事或揹起任何人,也不需要做出永遠的許諾,扛起放不下的責任。難怪他們的身體沒有任何皺紋、妊娠紋,不會駝背,也沒有中年發福的身材,沒有白髮,也不需要為這破碎的世界感到一些不安與憂慮。他們只是小孩子,而小孩子不會為了要承擔責任而感到害怕。

        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在他極具啟發性的作品《兄弟會》(Sibling Society)中說道,我們的文化缺少的是父母和長者。沒有人想要成為這樣的角色,因為成為這樣的角色意味著你不再年輕,而這是我們不想面對的事實。相反地,我們常看到的是,母親想要當她女兒的朋友,而非她女兒迫切需要的母親;父親要想當兒子的哥兒們,而非他兒子真正需要的父親。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想要被認為很酷,而不想要被當成父親或母親;想要自由而不想要責任。這些文化風潮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無意識地和年輕人競爭,而且拒絕當他們的心靈導師。

        這種文化造成的結果四處可見。我們看到一種崇拜身體的宗教⎯覺得自己應該看起來年輕,不要讓歲月在身上留下痕跡,將身體外表的價值絕對化。某個程度而言,這是件好事。這讓我們更留意健康和形象;並且這本身就具有美學與道德的價值。期待自己看起來精神奕奕是個正向的記號⎯如同我們知道的,憂鬱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不再關心自己的外表。但這種文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削弱某些價值。想要讓自己看起年輕、有吸引力,也會使我們比較不願意接受生命的有限和隨之而來的結果。

        一部分的副作用就是抗拒長大,不想要成熟,想要永遠年輕,像個小孩、青少年一樣,可以不用被要求扛起責任,或為了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被責備。我們太常模仿小孩和青少年的態度。當他們犯錯被抓到時,他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那不是我的錯!」「這跟我沒有關係!」「都是爸媽的錯!」「誰來救救我啊!」

        注意一下這些小孩的反應跟下面的這些說法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我們的領導人都是混蛋!」「整個社會一團亂!」「教會需要好好自我整頓!」「主教必須為這些此起彼落的性侵案負起責任!」這些表達的基本態度跟小孩和青少年一樣:「出差錯了,但那不是我的錯。我是無辜的!」

        扛起責任,幫忙讓情況好轉正是成年人的首要任務,而能否肩負重擔勇往直前,正是判斷一個人成熟度的試金石。作為父親和母親,我們得要揹起自己的孩子,而非要求孩子揹著我們。

        但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依然會讓我們害怕,自己離青春愈來愈遙遠。日復一日扛著重擔,我們的臉會浮現皺紋,身體日漸佝僂,心裡總是掛著憂慮,開始數算白髮,面對中年發福的事實。接下來,我們不再是我們孩子在這個世界的哥兒們或姊妹淘,但我們會成為他們的智者、心靈導師、老師、大人、父親和母親⎯這個社會迫切期待的角色。

https://ronrolheiser.com/from-asking-to-be-carried-to-helping-car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