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羞愧是外部的聲音


理察・羅爾Richard Rohr

        那些在我們腦海中縈繞,讓我們感到懷疑、羞愧,並帶來罪惡感的聲音不是我們自己的聲音。那是社會植入羞愧之中,傳遞給我們的聲音。它是「外部的聲音」。我們內在真實的聲音,我們的「內部聲音」,是根本上邀請我們愛自己的聲音。

⎯桑尼亞・芮妮・泰勒(Sonya Renee Taylor),《不用為身體感到抱歉》(The Body Is Not an Apology)

        行動與默觀中心(CAC)的心理治療師金・芬利(Jim Finley)研究創傷如何讓我們把羞愧內化,讓我們無法活出在天主內的真實身份。

        這個「你」⎯在創傷和被遺棄的經驗中自我內化而形成的身份⎯讓你開始將它的模樣當成自己真實的身份。你開始認同它,好像它有權力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一種以羞愧為根基的自我形象。

        要從創傷中痊癒本身已經夠不容易了,但更糟的是我們還會不斷地譴責自己,進而建立一個不能對外透露的,一個以羞愧為根基的自我形象。人們會害怕如果有人看見我內在真實的自己,他就絕不可能會愛我。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正是這麼看待我自己的,我沒法愛我自己。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父母不愛我,我也認同他們,相信自己不值得愛。

        每位創傷下的倖存者都知道問題不在於自己經歷了什麼。問題在於那些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已經被我內化了。那個陰影好像永遠穿不透,讓我們無法成為自己從一開始就想成為,並且渴望成為的人。根本上,我們所倚賴的「至高能力」(常常不是天主,而是別的)是我們以羞愧為根基的信念,認為我們的缺點、犯的錯誤、內在的破碎,是個絕對的指標,可以決定自己是誰。那個內在破碎的形象,具有如偶像般的權威,讓我們忽略了那位深愛著我們,即使我們內在是破碎的,依然不改其志的天主。這才是一切事物的關鍵。重點不在於我是破碎的;我也必須承認是我選擇相信自己不對勁。

        在別人面前坦露自己的破碎,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經驗⎯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是我們同住的家人,或者因為他是我們的治療師、朋友,或是治療團體的伙伴⎯而且他們的眼光可以穿透那些破碎,看見那被隱藏在破碎迷霧中,不可取代的珍貴自性(self)。當我們在那些不會侵犯我們、遺棄我們的人面前,冒險分享那最痛的創傷時,我們就能發現一直存在我們心靈中,那無價的珍珠⎯就是那隱藏在破碎迷霧中,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珍貴自性

        芬利是這麼描述有人單單出現在我們面前,完全接納我們時,所具有的治癒力量:

        透過一個人所表現出對我們無條件的關懷,我們開始找到能夠無條件關懷我們自己的立足點。而這種無條件關懷我們自己的行動,正是認同那位從創世之初就認識我們,並把我們視為無可取代、永遠不變之珍寶的天主。

原文出處:  https://cac.org/daily-meditations/shame-is-an-outside-voice-2023-05-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