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宣講我們對信仰的想像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將一本書歸類為小說,首先,意味著它是一本藝術創作。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運用小說中的故事,來佐證我們的政治或信仰觀點,本身就有它的風險。因此,各種護教學的著作通常都不會是好的文學作品,不管它所主張的觀點有多精闢。

        威廉・楊(William Young)最近(2008年)寫了一本暢銷的小說《小屋》(The Shack),就冒了一個險。身為一對傳教士夫婦的兒子,楊寫了一本邀請讀者遇見天主的小說。而且不是一個概念上的天主,而是描述基督宗教中,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的天主,如何向人啟示祂自己。

        我不想在這裡描述太多小說情節,主要的故事是這樣的:小說的主角麥克經歷了一個悲慘事件,使得他失去了信仰,對生命有了一些無法回答的疑惑,對任何宗教活動完全麻木。在因緣際會之下,他有了一個獨特的經歷:和聖父、耶穌和聖神共度了一個週末,與祂們有了心與心的交流。在這些對話之中,血肉的心與神聖的心對彼此開放,互相對談。

        這本書在某些教派獲得了高度的讚譽,同時也被某些教派極力批評。批評的觀點主要糾結於楊的大膽(讓一個平凡的人厚顏無恥地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天主對話!)以及故事所傳達的天主形象(太溫和,太放縱人)。

        我個人實在不認同這些批評。就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傳遞了非常正向、健康的天主論。我真心推薦這本書。

        我應該有資格對本書給些評論:我留意到的是書中的核心精神而非情節。無疑的,書中有些部分需要多些清楚的描述,多些神學的細節,但它的神學觀是正確的,特別是關於那位無法言說的天主。整個基督宗教的傳播歷史中,我們花了三百年才確立了一些關於天主的概念。所以,無疑地,任何人想要用250頁的篇幅,以現代的眼光來詮釋天主,總是無法完美無缺,更不要說滿足每個有著不同喜好神學觀的人。但當我們在評價這本書時,需要看的是它所呈現出的天主本質,而非聚焦在它不夠精確的細節。這本書並不完美,但它整體來說是本出色的小說。

        在《小屋》中,楊給了我們一個健康、正確的天主觀,並且和我們分享了他對天主聖三本質的領悟。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第一篇通諭,也很適合當作這本小說的書名:天主是愛。這本小說恰當地修正了一般人理智上所形塑的天主形象:冷漠、遙遠,跟人沒有連結、老愛判斷人的君王。在《小屋》中你經驗到的是一位溫暖、有血有肉、渴望與人互動、理解人心、有幽默感、愛人的天主;這樣的天主就很接近耶穌所宣講的天主,擁抱自己那個軟弱的小兒子,也擁抱那個憤怒的大兒子,為祂的僕人洗腳,讓祂的太陽照耀義人和不義的人,而不是在大家普遍接受的神學和教會學中看到的那位天主。你在《小屋》中看到的天主會和你一起同行,不管你要往哪裡去;並且,如同耶穌所宣講的天主,祂最渴望的是我們彼此寬恕。這樣一位天主所做的判斷,不是為了懲罰或是毀滅,而是為了把扭曲的事情導正,祂最終期待的是我們和弟兄姊妹之間的和好與寬恕。

        《小屋》中描述的天主如何回答邪惡這個問題呢?祂的答案很可能像耶穌在回答拉匝祿的死時所說的。當祂被問道,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時,天主在哪裡?耶穌告訴我們,天主不一定會拯救我們免於苦難和死亡。祂選擇走進我們的苦難與死亡中,與我們同在,並且最終⎯即使不是馬上⎯救贖我們。

        當天主被問道能否阻止麥克的女兒遭受此一不幸時,祂是這麼回答的:是的。首先,我只要不創造,這個不幸就不會發生......或者,我也可以選擇主動介入,阻上這個不幸的發生。第一個選項從來就不在我考慮的範圍內;第二個選項,相反於一個你目前還無法了解的目的。

        所以,天主到底回答了什麼關於邪惡的問題?我們在《小屋》中看到的天主是這麼回答的:在這個時刻,我所能給你的答案就是我的愛與慈善,以及我與你的關係;這也是耶穌在福音中提供的答案,不是一個理性的答覆,而是一份關係。

        今日世界福音傳播的任務很大程度在於傳播想像力,將一個健康的、給予生命的天主形象放進大眾的想像之中。我們有著充滿紮實和正統聖經、神學著作的圖書館。這些著作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堅實的基礎,我們很快地就會迷路;但這些基礎需要一些補充。什麼樣的補充?如同威廉・楊嘗試要宣講的,那能進入大眾想像力的補充。

https://ronrolheiser.com/evangelizing-the-religious-imagin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