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當耶穌和門徒進到革責瑪尼莊園時,祂對門徒說:「儆醒吧!」祂的意思是門徒會在那裡學到重要的一課。
可是,他們沒有保持清醒,他們睡著了。不是因為晚了,或是搞了一天,倦了,或是晚餐酒喝多了。路加說,他們睡著是因為「心神憂悶」。他們睡著是因為他們得不到安慰,感到失望、困惑、憂傷。也因為他們睡著了,所以沒有從耶穌在革責瑪尼中的經歷,學到該學到的一課。那,這一課在學什麼?
三天後,耶穌在往厄瑪烏的路上,親自解釋了祂的苦難與死亡,他說了:「這些不是必須的嗎?」門徒們需要在革責瑪尼學到的,是那本來就存在於苦難與轉化之間的關係,以及面對那過程將感受到的張力、失望、不公平,卻不讓自己陷入絕望、苦毒、攻擊、報復之中。
當我們被失望的感覺搞得困惑不已,甚至被它壓垮,以致於開始以敵意取代愛,以偏執取代信任,以失望取代希望,我們就因著憂悶而睡著了。當我們因為苦悶而無法表現出內在超越的力量,我們就因著憂悶而睡著了。
因著憂悶而睡著,來自於我們生命中常常出現的誘惑。當我們對軟弱讓步,或者做出遠離天主的決定時,常常不是因為我們故意要這麼做,而是因為失望。例如:好幾次聽到我的朋友有混亂的性關係,其實他們知道這樣並不好。他們不是因為幼稚或是不理性,才誤以為所做的是「給予生命」或「道德正確」的事。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強烈的孤獨,不請自來的憂鬱,對現實的失望。因著憂悶,他們睡著了。他們的行動沒有說出來的是:「我這樣的生命,已淪落至此,還能期待什麼更好的呢?次好已經不錯了,甚至第五好也夠了,我有什麼資格期待『最好』的呢?」他們所採取的行動,是一種安慰自己的補償。
當談到苦毒、憤怒、嫉妒、敵意、報復時,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時我們就是沒法成為我們想成為那種親切、體諒、寬恕人的人?簡單來說,我們吃人是為了不被人吃。那深切的失望讓我們內在超越的特質沈睡,憂鬱使我們的美善失去力量。
要儆醒學習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教導我們的,很不容易啊!
- 當我們覺得無力,被失望所打敗,做出那些明知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卻是此時此刻我唯一能為自己所做的事時,我們就因憂悶而睡著了,如同革責瑪尼的門徒一樣。
- 當我們被生活中的不公刺痛,忍不住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讓對方也嘗嘗我所受的一切時,我們就因憂悶而睡著了,如同革責瑪尼的門徒一樣。
- 當我們對複雜多變的人生感到困惑,讓我們不想再為任何人承擔,只想要保全自己,把自己隱藏起來,找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時,我們就因憂悶而睡著了,如同革責瑪尼的門徒一樣。
- 當我們被天主的沈默壓倒,讓我們無法再為這個祂袖手旁觀的世界多做點什麼時,我們就因憂悶而睡著了,如同革責瑪尼的門徒一樣。
- 當我們覺得自己像是狂風中搖曳的殘燭,被黑暗和虛無的力量擊倒,耶穌也不再是天地的君王時,我們就因憂悶而睡著了,如同革責瑪尼的門徒一樣。
我們都很熟悉這首歌:助我渡過漫漫長夜。這首歌的副歌為我們詮釋了這種絕望的心情。「我不在乎什麼是對是錯! 也不想費盡心思去做判斷。 就把明天交給魔鬼吧! 喔,主,今晚我需要有一個人作伴!」就是這種心情壓倒了革責瑪尼的門徒,使他們沈睡,對耶穌要他們看的,對自己內在那超越力量的呼喚置之不理。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agony-in-the-garden-the-place-to-stay-awa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