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愛的勇氣-從神操看「不夠善良的我們」之三


曹志誠

前言:這一系列的文章,是為與看過「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朋友,分享個人從信仰與依納爵神操的觀點而來的體會,特別是對於劇中角色的「人性」所經歷的掙扎,而非這些角色行為的是非對錯。因此,對於劇情的敘述只會點到為止,還請沒有看過本劇的朋友見諒。


        劇中的每個角色,都用不同的方式想要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簡靜芬努力符合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當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希望當自己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之後,愛,就會隨之而來。

        何瑞之想要讓身旁的人開心,讓所有人覺得對他的愛是值得的。他發覺自己不可能同時滿足生命中三個女人:孀居多年、含莘茹苦養育自己的母親;習慣與人保持距離,即使不被喜歡,也不要被討厭的張怡靜;以及總是為人著想,處處表現完美的簡靜芬。三個女人間的糾葛,讓他不知所措。他無法做出選擇,因為任何的選擇都會讓某個人不開心。因此,他只能用沈默來面對討厭張怡靜的母親;用沈默來面對主動退出的張怡靜;用有禮的「謝謝」面對簡靜芬的體貼和努力。

        張怡靜那惶惶不安的成長經歷,讓她很難相信自己會被無條件地愛著。於是,與其被別人拒絕而難堪不已,不如先拒絕別人。所以,她把工作做到無可指責,但不理會同事間的人際關係;她不想要為了討何瑞之母親的歡心,而作出違心之論;她不想要等何瑞之在母親與自己之間做出選擇,於是她先提出分手;對於那個積極追求她的小男生于向立,她呈現出自己最不堪的一面,讓他知難而退。

        踏入神操旅程者最直接的渴望,就是建立和天主/神之間親密且穩固的關係。如同若望壹書說的:「天主是愛。」(若/約壹四),因此,行神操者事實上就是在追尋愛。

        但從神操第一週開始,行神操者就不斷被挑戰,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非最完美的一面來面對天主/神。承認自己的自我中心;承認自己看財富、名聲、地位比天主還重;承認自己對天主/神的愛是打了折扣的;承認自己跟伯多祿/彼得一樣,害怕與受苦、被羞辱的耶穌站在一起。

        但就是用真實的自己面對了天主/神,面對了那位降生成人、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行神操者才會發現,原來自己被愛根本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多高尚、多符合教會的要求、多能放得上檯面。自己被愛就單單因為天主/神愛自己,渴望自己幸福、渴望自己經驗祂無條件的愛、渴望自己相信祂「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

        這個發現與體會,讓行神操者的心有了力量與勇氣,渴望以愛還愛地面對那位愛自己的天主/神;渴望與那位甘願走上十字架的耶穌基督同行,分擔苦架的重量;渴望愛那些不值得愛的弟兄姐妹。因為,「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壹四19)

        於是,愛成了自己一生的主旋律。不斷在每天的生活中意識到天主如何在一切事中愛了自己,也不斷用愛的行動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愛就像行神操者與天主/神一直跳著的雙人舞,展現出絕佳默契所彰顯的真、善、美,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也吸引人下場,體驗那分真、善、美。

        劇中簡靜芬回應了自己那分體驗真愛的渴望。但她卻吊詭地靠近了她一直以來的競爭
對手張怡靜。在陪伴張怡靜的日子之中,簡靜芬不止認識了這個看似堅強,卻內心脆弱、渴望愛的張怡靜,也面對了自己那種不夠完美、不值得被愛的信念。當簡靜芬擁抱著破碎的張怡靜,完全地接納她、陪伴她,簡靜芬也在告訴自己,犯錯的她同樣也值得被寬恕、被原諒、被愛。


        如同行神操者經驗到「與受苦的基督一起受苦,與復活的基督一同喜樂」一樣,簡靜芬在那吊詭的陪伴經驗中,也得到了救贖。她終於可以面對自己被愛的渴望,及「除非完美,否則沒有人會愛自己」的心魔,拿起手機,重新回到被她打破的關係之中。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發現自己一直被愛著-從神操看「不夠善良的我們」之二


曹志誠

前言:這一系列的文章,是為與看過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朋友,分享個人從信仰與依納爵神操的觀點而來的體會,特別是對於劇中角色的「人性」所經歷的掙扎,而非這些角色行為的是非對錯。因此,對於劇情的敘述只會點到為止,還請沒有看過本劇的朋友見諒。

        上一篇提到簡慶芬在一切都在軌道上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種不滿足,進而開始一個追尋之旅。她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贏了那個消聲匿跡的對手張怡靜,而劇情也開始回顧十二年前,這兩個女人之間的競爭。

        何瑞之的母親希望兒子能跟那個不善討人喜歡的張怡靜分手,跟眼前這位嘴甜也勤快的簡慶芬在一起。並且請簡慶芬在何瑞之外派上海時搬來和自己同住,加深何瑞之對她的好感。最終,何瑞之外派結束,回到台灣之後,就要簡慶芬繼續住下來,兩人結婚了。

        簡慶芬一直覺得自己是橫力奪愛,也老是覺得何瑞之愛自己沒有愛張怡靜那麼深。即使兩人結婚已經十二年,也有了愛的結晶布布,卻始終擺脫不掉那個懷疑自己不是何瑞之真愛的念頭。

        她覺得張怡靜是何瑞之心底永遠的「微笑」,而自己只是何瑞之口中的「謝謝」。她總是覺得何瑞之和張怡靜之間的是「愛情」,而何瑞之和自己之間的是「恩情」。這種比較,讓她無法真正相信自己是被愛的,甚至讓她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被愛。

        「神操」第一週的核心目標,就是經驗自己是個「被愛的罪人」。也就是即使自己不完美,依然是天父、耶穌、聖母深愛的孩子。這個肯定讓行神操者踏上了第二週的旅程:與耶穌基督建立真實且親密的關係。

        在第二週中,透過默觀耶穌的生命經驗,行神操者也讓自己那些隱藏在背後,主導著自己生命抉擇的信念、價值觀得以一一浮現。當這些信念與價值觀和耶穌的信念與價值觀碰撞,行神操者有了機會重新經驗過去那些塑造自己生命的事件,並讓耶穌參與在其中,給自己機會重新體驗,重新認識這些事件,並讓耶穌陪伴自己重做決定,一步步與耶穌的信念與價值觀靠近。

        那些不被理解的受傷經驗,在耶穌的陪伴下被懂、被接納;那些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己而戴上的面具,也在耶穌的愛的凝視中,得以被拿下、被捨棄。自己不再需要靠著財富、地位、名聲,努力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確保自己不會被遺棄。即使自己一文不值、無權無勢、沒沒無名,耶穌依然看自己為寶為尊,忠實地守護著自己、陪伴著自己。

        劇中簡慶芬看似毀了自己婚姻與家庭的錯誤,卻反而讓她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再靠著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妻子、母親角色來證明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好人。拿下面具的她,惶惶不知該如何繼續看似脫軌的生活。但她對愛的渴望,奇妙地讓她再次與那個分不開的敵人張怡靜相遇。那個看似巨人的敵人,竟然也有脆弱、不完美的一面!簡慶芬勇敢地要求走進張怡靜的生命之中,陪伴他走一段路。

        正是這段路,讓她心中對這位敵人的幻想徹底破碎:張怡靜其實也是個渴望被愛的平凡人;她會害怕一旦失去完整的身體,自己將不再擁有被愛的權利;她會成為愚蠢的小三,也只是為了得到那一絲絲的關心與溫暖。

        她生張怡靜的氣,氣她怎麼可以做出這麼無恥的事,開車離開。但大清早她又在張怡靜的廚房裡打著蔬果汁,等張怡靜起床。或許張怡靜的坦白讓她發覺到,這個女人並非自己一直以來以為的那麼光鮮亮麗,不可一世。她也是個普通人,跟自己一樣,渴望被愛,也害怕孤單。

        最終,她發現何瑞之一直是愛著她的,只是不是以她想要的方式,那種可以讓她證明自己打敗張怡靜的方式。他用自己溫柔的「謝謝」,守護著她的心,守護著他們共同打造的家。

        在第二週的神操旅程中,行神操者一次又一次地確認,不管自己有多少創傷浮現了出來,有多少幼稚、無知的信念被曝露出來,多麼自私、自以為是、損人不利己的價值觀呈現出來,耶穌總是會守候在身邊,陪伴自己穿過那重重迷霧,一步步成為自己渴望成為的那個人,那個天父的愛子、愛女,那個耶穌的兄弟、姐妹。

        簡慶芬不再懷疑自己被深愛著,而行神操者也從耶穌愛的行動中,肯定了自己永不會改變的價值!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渴望更豐盛的生命-從神操看「不夠善良的我們」之一

曹志誠

前言:這一系列的文章,是為與看過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朋友,分享個人從信仰與依納爵神操的觀點而來的體會,特別是對於劇中角色的「人性」所經歷的掙扎,而非這些角色行為的是非對錯。因此,對於劇情的敘述只會點到為止,還請沒有看過本劇的朋友見諒。


        近期公共電視推出了一齣看了會讓人內在波濤洶湧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故事描述簡靜芬、張怡靜及何瑞之三位男女主角之間的複雜關係。

        年輕的簡靜芬進入一間新公司任職,何瑞之就是她的主管。體貼、善解人意的她,很快就跟同事們相處融洽,也處處貼心地為支援自己的主管何瑞之,面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何瑞之和另一個部門的同事張怡靜偷偷地發展著公司不能接受的男女關係。善解人意的簡靜芬,在無意之間,漸漸成為這對情侶的第三者。在何瑞之多年孀居的寡母的不滿中,張怡靜主動和何瑞之分手,而簡靜芬最後嫁給了何瑞之。結婚十二年後,簡靜芬意識到,張怡靜從沒從沒從她與何瑞之的關係中抽離。她決定要打贏這場仗。

        結婚十二年後,簡靜芬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斷致力於「把事情做好」的價值觀,似乎並沒有帶來自己期待的美好生命。那種不滿足卻又沒什麼可以抱怨的感覺,讓她想要找回她的假想敵,那個丈夫無緣的舊情人張怡靜。


        簡靜芬的心情,完全符合心理學家榮格描述的中年危機現象。榮格曾這麼談論步入中年者的心情:「......當這一目標(個人的發展)已經達到甚至已經超過以後,難道我們還應該超越所有的理由與意義之外,去繼續著眼於金錢的獲得、征服領域的擴大和生活範圍的拓展嗎?」(註一)那種一切都在正軌上卻又覺得哪裡不對勁的感覺,正是心靈對我們的最後呼叫:這就是你要的生活嗎?妳要這樣過一輩子嗎?

        簡靜芬似乎一直有著「把事情做對我就能得到幸福」的信念,也力行這樣的價值觀,打造一個完美的生命。但即使丈夫體貼、兒子聽話,事業也差強人意,但她就是覺得哪裡不滿足。她選擇找回那個早已跟自己沒有瓜葛的張怡靜,重新開始一場新的賽事,要活得比她好,比她幸福,比她得人愛......。

        我也常從來到靜山避靜的弟兄姐妹口中,聽到「父慈子孝、事業有成」的完美人生。但那種不甘於現況,想要尋求「更豐盛的生命」(若/約十10),與天主/神更靠近的渴望,帶領他們來到靜山,開始了一趟心靈的旅程。

        這也是五百年前依納爵經歷的生命。成為國王的騎士,效忠於高貴的王后,已不再能滿足他了。他踏上心靈的朝聖旅途,在茫萊撒(Manresa)這個西班牙的小村莊待了十個月左右,重整自己的心靈,將那些過去推著他追求榮耀、成就的內在動力,奉獻給耶穌基督,並讓祂轉化自己,重整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基督的伙伴,天國葡萄園的同工。後來,他將這十個月的心靈旅程重新整理、編輯,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神操》。

        雖然劇中的簡靜芬並非基督徒,也不熟悉榮格心理學,但她所踏上的尋求自我旅程,正是依納爵與榮格勇敢接受內在呼喚,選擇面對的心靈轉化之旅。

        正如史考特・派克(Soctt Peck)他的暢銷書《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beled)英文書名所透露出的,「心靈成長的旅程極為漫長。」(註二)是一條少有人有勇氣踏上的旅程。這也是為什麼耶穌會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瑪十六25)那些願意冒著失去現在所有一切的風險,回應內在呼喚,走上心靈探索旅程的人,就會得到那「真實、自由、圓滿的生命」。

        簡慶芬的生命會如何轉化?我們繼續看下去。


註一:卡爾・榮格(Carl G. Jung),《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124頁。
註二:史考特・派克(Soctt Peck),《心靈地圖》(台北:天下文化,1995),II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