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誠
前言:這一系列的文章,是為與看過「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朋友,分享個人從信仰與依納爵神操的觀點而來的體會,特別是對於劇中角色的「人性」所經歷的掙扎,而非這些角色行為的是非對錯。因此,對於劇情的敘述只會點到為止,還請沒有看過本劇的朋友見諒。
劇中的每個角色,都用不同的方式想要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簡靜芬努力符合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當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希望當自己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之後,愛,就會隨之而來。
何瑞之想要讓身旁的人開心,讓所有人覺得對他的愛是值得的。他發覺自己不可能同時滿足生命中三個女人:孀居多年、含莘茹苦養育自己的母親;習慣與人保持距離,即使不被喜歡,也不要被討厭的張怡靜;以及總是為人著想,處處表現完美的簡靜芬。三個女人間的糾葛,讓他不知所措。他無法做出選擇,因為任何的選擇都會讓某個人不開心。因此,他只能用沈默來面對討厭張怡靜的母親;用沈默來面對主動退出的張怡靜;用有禮的「謝謝」面對簡靜芬的體貼和努力。
張怡靜那惶惶不安的成長經歷,讓她很難相信自己會被無條件地愛著。於是,與其被別人拒絕而難堪不已,不如先拒絕別人。所以,她把工作做到無可指責,但不理會同事間的人際關係;她不想要為了討何瑞之母親的歡心,而作出違心之論;她不想要等何瑞之在母親與自己之間做出選擇,於是她先提出分手;對於那個積極追求她的小男生于向立,她呈現出自己最不堪的一面,讓他知難而退。
踏入神操旅程者最直接的渴望,就是建立和天主/神之間親密且穩固的關係。如同若望壹書說的:「天主是愛。」(若/約壹四),因此,行神操者事實上就是在追尋愛。
但從神操第一週開始,行神操者就不斷被挑戰,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非最完美的一面來面對天主/神。承認自己的自我中心;承認自己看財富、名聲、地位比天主還重;承認自己對天主/神的愛是打了折扣的;承認自己跟伯多祿/彼得一樣,害怕與受苦、被羞辱的耶穌站在一起。
但就是用真實的自己面對了天主/神,面對了那位降生成人、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行神操者才會發現,原來自己被愛根本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多高尚、多符合教會的要求、多能放得上檯面。自己被愛就單單因為天主/神愛自己,渴望自己幸福、渴望自己經驗祂無條件的愛、渴望自己相信祂「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
這個發現與體會,讓行神操者的心有了力量與勇氣,渴望以愛還愛地面對那位愛自己的天主/神;渴望與那位甘願走上十字架的耶穌基督同行,分擔苦架的重量;渴望愛那些不值得愛的弟兄姐妹。因為,「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壹四19)
於是,愛成了自己一生的主旋律。不斷在每天的生活中意識到天主如何在一切事中愛了自己,也不斷用愛的行動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愛就像行神操者與天主/神一直跳著的雙人舞,展現出絕佳默契所彰顯的真、善、美,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也吸引人下場,體驗那分真、善、美。
劇中簡靜芬回應了自己那分體驗真愛的渴望。但她卻吊詭地靠近了她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張怡靜。在陪伴張怡靜的日子之中,簡靜芬不止認識了這個看似堅強,卻內心脆弱、渴望愛的張怡靜,也面對了自己那種不夠完美、不值得被愛的信念。當簡靜芬擁抱著破碎的張怡靜,完全地接納她、陪伴她,簡靜芬也在告訴自己,犯錯的她同樣也值得被寬恕、被原諒、被愛。
如同行神操者經驗到「與受苦的基督一起受苦,與復活的基督一同喜樂」一樣,簡靜芬在那吊詭的陪伴經驗中,也得到了救贖。她終於可以面對自己被愛的渴望,及「除非完美,否則沒有人會愛自己」的心魔,拿起手機,重新回到被她打破的關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