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的人生懷著兩大渴望。除了渴望親密之外,我們也渴望真誠。但就像親密一樣,真誠也難以捉摸。做到真誠並不容易。
最近,我和一位剛為人父的朋友聊天時,想起了這一點。 「現在我有了孩子,」他告訴我,「我想長大,終於長大了。我厭倦了現在的狀態,厭倦了被各種時尚潮流和政治正確的觀念所左右,按著這些觀點與想法去想、去說、去做。我厭倦了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必須找到方法來跳脫這種況,否則我永遠都沒法長大。」這位朋友已經快四十歲了,正在步入中年,並且還沒法確定自己所說、所做、所想的,是真的從自己內在發出的。
我滿懷同情地指出了這一點。他渴望真誠,他將其與「終於長大」聯繫起來,卻發現自己內在的大部分都遠離了自己。他努力連結自己的靈魂,思索自己的思想,卻發現其中充斥著比他想像中更多的虛假。用艾莉絲・默多克(Iris Murdoch)的話來說,他發現擺脫這種混沌並非易事。儘管對真誠的渴望縈繞在我們心頭,但我們依然難以做到真誠。為什麼?
因為太多東西橫亙在我們與我們內在的核心之間。是什麼?我們文化的思維模式、時尚、意識形態、社群觀點、合理化解釋、舊的創傷、當下的傷痛、身體的化學反應、迷戀、私密的幻想等等,都阻礙了我們與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之間的交流。例如,誰真的對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們對這部電影究竟有何看法?我們,無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真的看過這部電影嗎?還是我們只是聽了別人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它就變成了自己的觀點?
我對身邊發生的事究竟是怎麼想的?當我反對朋友、家人、教會或文化中所表達的某些既定價值觀、感受、觀點、偏見或意識形態時,我是什麼?真誠是什麼意思?
英文字典對「真誠」(sincere)這個字的字根有兩種解釋,兩種解釋都闡明了它的意義。有些字典認為「真誠」源自於兩個拉丁文:sine(沒有)和caries(腐爛)。因此,「真誠」的意思是「沒有腐敗」。其他評論家認為它的字根是:sine(沒有)和cero(塗抹,塗上蠟)。根據這種觀點,「真誠」的意思是「不加掩飾,擁有某種程度的靈魂透明度」,自己不被任何東西掩蓋著。
當然,兩者都是對的。真誠就是不腐敗。真誠也意味著赤裸裸、不加掩飾、透明,做真實的自己,不被虛偽、一時興起、時尚、政治正確、故作姿態或表演所掩蓋。真誠意味著自己沒有任何虛假的裝飾,沒帶上任何面具,沒有表現出不真實的自我。
但這並不容易。美國著名教育家帕克・帕爾默(Parker Palmer)曾經說道,他在一所基督教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時,儘管在那裡遇到了許多善良真誠的人,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的見解,但在某種程度上,真實的真誠卻很少。他認為,課堂的實況本身幾乎理所當然地阻礙了真誠。我轉述他的話:在這些年、所有的課堂上,與所有這些善良的人在一起,我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提出過一個真誠的問題。有很多故作姿態,一些偽裝,很多正確的問題被提出,很多政治正確,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真正碰觸到某人的靈魂深處、真正發自好奇的問題卻很少。
上一世代的人,C.S. 路易士(C.S. Lewis)也說過類似的話。路易士在其著作《大離婚》(The Great Divorce)中,與一位不再相信超越的天主之神學教授進行了辯論,並剖析了信仰的喪失,認為其根源在於虛偽:「我們就直說吧!我們所表達的觀點並非來自自己的思考。我們只是偶然接觸到某種思想與觀點,然後就完全認同了,因為這些思想與觀點看起來很現代,很成功。你知道,在大學裡,我們開始機械地寫出那些能拿高分的論文,說那些能贏得掌聲的話。我們這輩子,什麼時候真正獨立誠實地面對過那個問題:那些超自然的事件是否終究不會發生?我們何時曾有片刻的抗拒,拒絕信仰的喪失?
真誠是真正敞開心扉,誠懇地為靈魂發聲,並激發真實的好奇心。我的朋友正確地指出,真誠就是為了「最終的成長」而奮鬥。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struggle-for-sincer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