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很容易把虔敬當成是天主期待我們面對祂的態度,不止和祂建立這種關係,還幫助別人和天主建立這種關係。
在聖經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例子。例如,路加福音中,在耶穌和伯多祿出海捕了滿滿一船魚之後,伯多祿跪到耶穌腳前,對祂說:「師傅,請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初次見到這位令人驚奇的耶穌,面對天主的富足和美善,有那種虔誠敬畏的感覺,感到自己渺小與卑微,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神學家約翰・席亞(John Shea)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耶穌對於伯多祿的反應有另一種觀點,並且期待他轉換他的態度。什麼意思?伯多祿的反應被當成真誠的虔敬,但在席亞的眼中,那卻是「錯誤的恐懼」:「意識到天主的臨在使得伯多祿戰慄並俯身跪下。如果他趴在耶穌腳前,那他得先跪下才行。伯多祿並沒有前去擁抱圓滿;他想要逃離。這不是耶穌期待的反應。所以祂告訴伯多祿『不要害怕』,並邀請他將自己經驗到的,也帶給其他人。如同耶穌捕獲了他,他也要去捕其他人。」耶穌邀請伯多祿從恐懼中出來,進入更深的親密,進入天主豐富的海洋之中。
在撒慕爾記上,第21章1-6節中,我們也看到類似的情節。達味王有一天早上餓著肚子進了聖殿。他要求司祭給他五個餅。司祭回答,他沒有給人吃的餅,只有祭獻用的餅,這只能完成祭獻之後吃。儘管達味王很清楚知道法律的規定,但身為地上的王,他沒有表現出害怕,而是機智地要到了五個餅來吃,這是在其他狀況下不准許吃的餅。
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耶穌在面對經師和法利賽人的恐懼和虔敬時,指出達味的反應是對的。祂告訴那些驚異於門徒不守規距的人們,達味的反應是正確的,因為達味知道,在面對天主時,親密和果斷的機智反應正是戰勝恐懼的記號。耶穌說:「安息是為人,而不是人為安息日。」這句話可以這麼解釋:「天主不是那些需要盲目遵守的法律。天主是一個愛、創造的臨在,邀請我們和祂親密地同在,藉著這份關係,給我們力量變得更有創造力。」
多年前,一個年輕的媽媽和我分享了這個故事。她那六歲的兒子,很小時就被教導每天睡前要大聲地唸出禱文(天主經、聖母經、祈求護守天使禱文、父母和兄弟祈福禱文)。有一天晚上,當她媽媽帶他回房睡覺時,這個小男孩馬上鑽進棉被裡準備睡覺,完全忘了要跪下來唸禱詞。他媽媽問他:「怎麼啦,你怎麼沒祈禱呢?」他回答:「我不要祈禱了。學校的老師(一個修女)告訴我們不需要祈禱,只要跟天主說話就好了。今天我很累,而且也沒有什麼要跟天主說的。」本質上,這就是達味王的反應,跟司祭要祭神的餅。這個小孩也抓住了重點:天主不是一個讓人遵守的法律,而是一個能使我們更機智的親密同在。
很多教會的神祕家告訴我們,當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愈來愈親密,在面對天主時我們也愈來愈勇敢:恐懼會逐漸變成親密,守法會逐漸變成智慧,批判會逐漸變成同理。這樣的虔敬會讓我們以歡欣喜悅的心情接受使命,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罪而癱在耶穌腳前。
當然,虔敬還是有它的價值。健康的虔敬和健康的謙虛都是聖神給的禮物,但這些不會使我們因著不健康的恐懼而無力與天主建立一種喜悅、親密的關係。達味擁有的是健康的虔敬,這不會阻止他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讓他能勇敢、有智慧地行動。耶穌有的也是健康的虔敬,同時這讓他對週遭人們虛偽的虔誠感到詫異。
我們很容易把不健康的恐懼當成真誠的虔敬。我們常常天真地把恐懼當成一種美德;然而,真摯的親密絕不是恐懼,而是具有勇敢、喜悅的能量。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會展現出他們的勇敢,而不是一種沒有生氣,只有恐懼的虔敬。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fear-masking-itself-as-pie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