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被自己的軟弱包圍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多年前,一位有著獨到見解的美藉耶穌會神學家麥克・巴克利(Michael Buckley),在一位執事晉鐸彌撒中證道。他提出了一個吊詭的觀點。他沒有問眼前的候選者:「你是否夠堅強到能當一個司鐸?」反而問他:「你是否夠軟弱到能當一個司鐸?」

        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這個怪異的反話:他挑戰這位候選者(還有我們)的「軟弱」,指的不是導致道德上跌倒與犯罪的軟弱,而是聖經上描述耶穌在各方面「被軟弱包圍」,只是沒有罪過所指的這種軟弱。

        耶穌如何軟弱,我們的軟弱又是什麼意思?

        伯克利藉著比較耶穌與蘇格拉底在人性上的表現,來解釋他的用意。接下來是他的比較:

        有一個經典的觀點,用現代的哲學來比較蘇格拉底與基督,判斷他們人性上的卓越性。蘇格拉底從容冷靜地面對自己的死亡。他接受法庭對他的判決,和弟子進行死亡與靈魂不杇的哲學討論,並得出不需要害怕的結論,從容地喝下毒藥,死去。而耶穌正好相反。祂驚恐地面對自己的命運,「以大聲哀號與眼淚,向那能求他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希五7)祂一再地向他的朋友尋求慰藉,並祈求免去死亡之杯,但什麼也沒有得到。最後,他自制地走向哥耳哥達,隱藏自己的神性,安靜且孤獨地面對內在最深的折磨⎯天主的沈默。

        我曾經認為,是因為蘇格拉底和耶穌的死法不同而使得他們兩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但現在我覺得,這個解釋雖然看起來合理,卻只是一種表面且次要的原因。現在我相信,耶穌是真的明顯比蘇格拉底要來得軟弱,比較容易感受到身體的痛苦與疲憊,比較敏感於他人的拒絕與輕視,也比較容易被愛與恨所影響。蘇格拉底沒有為雅典掉過一滴淚。他也沒有因著朋友的背叛表達出難過與痛苦的心情。他總是自制且表達出坦然的樣子,從來沒有失控,認為一個正直的人不應該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對待。因此,蘇格拉底--這個人類歷史曾經存在,偉大的英雄人物,展現了人性卓越的極致⎯是一個哲學家。同樣的原因,納匝肋人耶穌⎯這個模糊的、受苦的、神秘的、帶來救贖的人⎯是一個司祭。

        耶穌之所以軟弱,是因為祂的敏感與愛使祂沒法隔絕外在的威脅,保護自己,免於痛苦。因為祂愛得深,祂對人事物的感受也深,不管是喜樂或是痛苦。敏感的人比一般人受更多的苦,因為敏感使他們脆弱,無法封閉自己,免於他們自己、他們所愛的人及這個世界所帶來的痛苦。如同愛爾蘭女作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所說的:「一個普通的士兵可以毫無畏懼地面對死亡,但耶穌帶著恐懼死去。」這個說法不會讓我們訝異。敏感使你同樣對痛苦開放自己。

        當我們不敏感時,我們可以安然入睡,即使別人正在受苦而我們或許有能力幫助他們;當我們不敏感時,我們也比較不害怕,尤其在傷害別人的時候;當我們不敏感時,從很多角度來說,我們比較有能力隔絕外在的痛苦與羞辱。在競技場中,我們崇拜那些被暴打卻毫不在意的人。堅強令人崇拜。但在靈魂的領域可不一樣。

        十字若望,這位偉大的神祕家,用一個問題來判斷我們是否跟隨耶穌走在同一條路上:我們有多軟弱且脆弱?

        我們這些想要效法耶穌的人,在步入生命更深的境界,我們就愈學會降服。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真的降服,還是自我欺騙呢?

        十字若望這麼回答:我們會知道自己是在效法耶穌,抑或只是合理化我們怯於面對生命的挑戰。如果我真的效法基督,我會期待在自己的生命中經驗耶穌在祂生命中經驗的一切。也就是說,我的脆弱會讓自己無法保護自己免於某些痛苦。當我真正地效法耶穌,我會發現自己變得軟弱,如同耶穌一樣--比較容易感受到身體的痛苦與疲憊,比較敏感於他人的拒絕與輕視,也比較容易被愛與恨所影響,對事物的不正常狀態比較容易感到痛苦,比較容易延伸自己去碰觸他人,比較容易遭到羞辱。

        適當的敏感曝露我們的心,使它變得脆弱。這並不會總是使你看起來很棒,但沒有關係。這世界上最好的人,並不總是看起來很棒!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beset-by-weakn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