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憂慮,如同所有令人不舒服的情緒一樣,會在不同的層次侵蝕我們的生命。表面上,我們本就會擔心很多事情。更深一點來說,我們憂慮的方式影響了我們面對事情的方式。於是有很多事物會推動、吸引我們,試圖放鬆自己,免於憂慮。我們總是想要能透過成就、成功、財富、名聲、被人紀念、權力和性,幫助我們免除憂慮。我們帶著一種隱約的想法,認為如果我們能適當地擁有這些東西,我們就能感到安全,免於憂慮。
但經驗很快就告訴我們,雖然這些事物本身很好,卻不是讓我們免除憂慮的解藥。它們反而會讓我們更感到憂慮:一旦我們有了讓我們感到安全的財富,我們就開始為了如何保護財產而憂慮;一旦我們有了權力,我們就會時時擔心會不會失去它;同樣地,成功很快就會變成我們心靈的癌細胞,因為我們有種天生的傾向,會把自我的價值與我們的成就連結在一起,而這會讓我們處在壓力之中,深怕一旦自己的表現退步了,也會同時失去自我價值感。而性,如果不是存在一份互相許諾、無條件持守的關係中,就會變成像是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因此,性就跟成就與名聲一樣,沒有辦法趕走我們內在的憂慮。
我們永遠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全部,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當自己道德的裁判。我們並非永遠不死的。我們不能替自己在永生簿上註記。只有愛能驅散憂慮,而且,只有某種愛能帶給我們真實的經驗。只有天主的愛能將我們的名字寫在天堂的門票上。這個公式是什麼?
多年以前,我參加一位法裔加拿大藉,無玷聖母獻主會的神父,羅勃・米契(Robert Michel)帶領的八天避靜。一開始,他告訴我們:「我會帶你們經驗一個非常簡單的避靜。我會教你們用一種祈禱的方法。這個祈禱方法或許不會讓你們在這個禮拜,或是今年,產生效果,但總有一天,這個方法會幫助你打開你的心,讓你最深的自我能聽到天主對你說:『我愛你!』因為在你聽到這句話之前,沒有任何事物能滿足你。你會東找西找,跑到這兒跑到那兒,用盡各種方法滿足自己的渴望,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一旦你在心底深處聽到天主對你說的這句話,你的生命就找到了堅實的基礎;你會發現這就是你一直、一直在尋找的。只有當你聽到這三個字的時候,你才能從焦慮中解脫出來。
在一個習於老生常談的文化,我們很容易覺得米契神父的話太天真,或者太聖,或者太感性了。但這些話根本上就是耶穌在若望福音中邀請我們做的事。
我們都知道,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不太展現自己的人性。若望從福音的開始到結束都把祂描述成可見的神聖。在若望福音中,耶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邀請:你們找什麼?整部若望福音都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找什麼?透過若望福音,耶穌告訴我們我們在找的東西是什麼:能滿足我們最深渴切的活水,而且永遠不用再喝一次;能使我們自由的真理;由上而重生;照亮世界的真光。但這些圖像似乎都太抽象了。這其中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若望福音最終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福音的尾聲(實際上這就是若望福音原始版本的結束),熾熱地描述了復活耶穌與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相遇。這發生在一個花園,愛發生的原型地點:瑪利亞瑪達肋納,在復活節的大清早,帶著香料準備要去敷抹耶穌的屍體。她遇到了耶穌,但沒有認出祂來。她以為耶穌是園丁,問祂把耶穌移到哪裡去了,她要去取回祂來。耶穌用若望福音一開始的問題來問瑪利亞瑪達肋納:「妳找什麼?」之後,在她回答之前,耶穌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深刻的答案:祂以充滿愛的聲音,呼喚了她的名字:「瑪利亞。」用這個獨一無二的方式,耶穌向瑪利亞瑪達肋納確認自己對她的愛(這就是羅勃・米契神父邀請我們進入的祈禱),並把她的名字寫在天堂的門口。耶穌給了她生命最堅實的基礎,並醫治了她的焦慮。
因為愛是相互的,這個確認也需要另一方同樣表達出來。在這行動中有個危險:如同西蒙娜・韋伊(Simone Weil)所說的:「內在的共融會以善回應善,以惡回應惡。天主邀請所有自覺被譴責的人進入天堂,但對那些人而言,天堂就像地獄一般可怕。」天主對我們的渴望,就是我們的天堂。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overcoming-anxie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