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很少處在最佳狀態中。常常,我們呈現在外的,不是那些愛、慷慨、心胸寬大等美好的一面。而是煩躁、小氣、小心眼那一面。
我們發現自己的精力常被斤斤計較的煩躁、衝突、挫折與憤怒消耗掉。這些其實都是小事,但就像蚊子吸血一樣,積少成多,終會遮蔽生命的陽光。之後,我們失去了感恩的心,無法再親切待人,也不再坦然開放,最後我們變成一個偏執、膽小、煩躁的人,而不是原本的自己。
怎麼辦?我們真正的自我已經沈睡。
路加在描述耶穌在山園祈禱時的痛苦時,說到耶穌在祈禱時,汗如血下,但最終因著愛,祂願交付自己的生命。當祂轉身時,看見那幾個被找來陪祂,卻昏昏欲睡的門徒時,祂用一個警告的口吻詮釋了他們的狀態。他們睡著,不是因為時間晚了,累了,而是因為「心神憂悶」。
這個警告有幾層意思:第一,門徒是因為憂鬱而陷於昏睡。憂鬱使得他們得以逃避即將要發生的事情。但也讓他們逃避面對內在「天主的肖像」。耶穌儆醒著,意識到自己內在天主的肖像,讓祂擁有像天父一樣大的心。
身為基督徒,我們的尊嚴來自內在那個「天主的肖像」。這是我們最深的自我認同,或說是我們的「真我」。我們的內在有著肖似天主的神性,那不可動搖的人性尊嚴,這使我們能像祂的心一樣大。
但不是因為我們有著這不可動搖的人性尊嚴,就使得我們變得傲慢、自大,對自己的生命有了病態的自我肯定。只是,當地球上60億人都認為自己是神的時候,事情真的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相反的,我們的人性尊嚴,那寫在我們內的天主肖像,讓我們可以產生願景、恩寵與力量,放下自尊。
若望記載的最後晚餐,耶穌從席間站起來,開始為自己的門徒,包括那要出賣自己的猶達斯洗腳。為人洗腳,是祂表達謙虛自下的行動。但在若望的筆下,洗腳還有更深的意義。耶穌要為門徒洗腳,需要很大的心,放下最深的自尊,才做得到。若望記載,耶穌為自己的門徒洗腳,並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樹立了一個典範,並要他們照著做的同時,祂也邀請我們屈尊就卑,為那些我們一點都不想要跟他們有瓜葛的人洗腳。如同要支持墮胎與反對墮胎者互相洗腳,保守派與自由派互相洗腳,基要主義者與無神論者互相洗腳一樣。說真的,要放棄自己堅持的價值來為敵人洗腳,實在太難了。
那耶穌是怎麼做到的?祂做得到是因為祂沒有忘記自己是誰。若望描述耶穌從席間站起來時,祂令人傻眼之行動背後的內在動向:「耶穌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從天主來的,又要往天主那裡去,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若十三3-4)
耶穌脫掉了祂的外衣。這外衣代表那些日常生活中,遮掩了我們真正自我的煩躁、小心眼與憤怒。祂展現了祂真實的自我,那「從天父那裡來,也要回到天父那裡去」的我。因著這個意識所帶來的力量,祂可以放下自尊,超越那個受傷、煩躁及要求正義的自己,展現諒解、寬恕和愛的那一面。
只有當我們真正接受自己「從天父那裡來,也要回到天父那裡去」這個事實時,我們才有能力放下自尊,慷慨地去愛。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finding-the-strength-to-reach-across-differenc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