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德國神學家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d)曾說,沒有什麼事物可以像安靜一樣,這麼相似天主的語言。
這句話在很多面向上挑戰了我們:在天堂要使用什麼語言?我們不知道。但如果按聖經告訴我們的,天堂是一個我們完整地認識也被認識,完整地愛也被愛,完整地了解也被了解的地方,我懷疑文字是否會變得多餘。我們說的會是一種安靜的語言。
所以,如果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學習這種安靜的語言,不單是為了死後的生命,更是讓我們在此時此刻,就能與生命最深的根源連結。這會是一個睿智的決定。
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神父在他最近的一本書,《天主經驗》(The Experience of God)中,說明了「生命的安靜」(the silence of life)和「安靜的生命」(a life of silence)之間有什麼不同。他的文字不是很好懂,卻提供我們一個可以好好默想,深度探索的智慧。我摘錄了一段他的話:
「如同曠野隱修士過的『靜的生命』,和『生命的寧靜』並不一定是同一件事。安靜的生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幫我們了解我們的目標,規劃我們的行動,發展我們的關係,但跟生命的安靜是不一樣的。生命的安靜是一種藝術,使所有生命的活動止歇, 使我們可以經驗純粹的生命。
我們常常將生命的活動當成生命。我們將我們的感受、渴望、意 志、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當作我們的存在。我們將自己的生命當成工具,卻不知生命本身就是目的。投入生命的 活動時,我們失去了聆聽的能力,而且我們遠離我們生命的根源:安靜,天主。
當我們將自己放在存在的根源之前,安靜就來到了。」
他接著建議我們,要在每天生活的重要活動(例如吃飯、工作、社 交、鍛練身體)之外,保留一些追求生命安靜的時間。但同時,我 們也需要操練健康的安靜生命,讓我們的身體、心理、理智能慢慢靜下來,讓我們能感受到我們各種活動之下的根源,生命本身,天主。
我們該怎麼做?這正是所有靈修傳統之所以為稱為「靈修」,該要教導我們的。然而每種靈修傳統提供的路徑都不一樣,但也有些是每個靈修傳統都同意的事情:
首先,所有偉大的祈禱傳統都告訴我們,這條路很簡單,但不容易。
其次,每一個靈修傳統,都藉著它提供的路徑告訴我們耶穌曾說過的,也就是要想走進內心深處,經驗到天主的臨在。最重要的,不是什麼特別的祈禱方式,而是一顆「純潔的心」(瑪五5)。也就是說,這需要我們處在一種特定的生命狀態,一種無私的態度, 讓我們越超自我的暴虐和唯我獨尊。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同樣的,每個靈修傳統都有它的方法,但都同意有一些不能妥協的元素:
任何帶你走向天主的旅程,都會在某個時間點,開始要求一種確實的刻苦,像是認真的守齋、淨化和控制自己生活中那些沒完沒 了,帶有強迫特質的情緒和欲望。我們必須打破那些靈修大師所 稱的「暴君自我」和潘尼卡說的「偶像自我」。如果生命的各種活動完全消耗了我們所有的精力,讓我們無法說不,以至於我們找不到這些活動背後,自己的身份和意義,那我們也碰不到生命最深處的根源。這也正是所有刻苦與守齊的意義:讓我們能拒絕某些事,即使那些是好事。讓我們能碰到這些事情背後更深的根源 ,生命本身,天主。
而且,當我們透過嘗試達到生命的安靜所進行的刻苦,在某個時間點,會需要一種安靜的生命,一種有決心、有毅力的努力(不是停止思考或是感受,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讓我們與思想及感受 背後的根源相遇。一個印度教的經典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在「滋養」、我們所看的,我們所聽的,我們所理解的一切上發現天主。
但它馬上又說,要想透過我們的經驗找到天主,唯有在一些時候刻意地停下所有的活動,走進安靜之中,讓我們能看見這些活動背後有什麼。
不管我們用什麼特別的技巧進行默想或默觀,目的都在透過一 些生命的安靜時刻,經驗到一點點安靜的生命。
沒有什麼比安靜更相似天主的語言。這是一種我們需要練習的語言。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the-silence-of-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