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美藉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從一場重病中康復後,寫了一首名為〈發燒〉的詩。詩的末尾他寫道:但這是一個長久以來人們就知道的真理,健康讓我們看不到疾病隱藏的奧秘。
我們內心深處早已明白這個道理,但這是個人會在成長歷程中明悟的真理,而不是透過父母、老師、甚至主日學等那些學院式傳授管道所獲得的知識。學院式的傳授方式能告訴我們這是真理,但知道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從這知識中獲得智慧。智慧,如同厄普代克所說的,需要透過重病、失落或被打趴在地上等個人經驗來獲得。
近代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希爾曼(James Hillman)也說過相同的話。我記得自己曾在一場大型的研討會中聽到他對所有現場聽眾發出這樣的挑戰:想一想,誠實並勇敢地問問你自己:在一生中,什麼經驗讓你的生命更有深度,塑造了你的品格?你必須承認,在多數人的經驗中,是那些你不得不忍受的羞辱與虐待,那些無力、無助、挫折、重病或被排擠的經驗。不是那些帶給你榮耀,使你被吹捧的事物為你帶來深度與品格,也不是你成為畢業生致辭代表或是成為運動明星的時刻。這些不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深度。而是那些無力、不足的經驗會帶給你智慧。
我也記得在當研究生時,有一次在聽知名的波蘭心理治療師卡斯米爾・達布羅斯基(Kasmir Dabrowski)一系列關於「正向的瓦解」(positive disintegration)的演講。他演講的核心概念是,唯有破碎才能使我們得到更高層次的成熟與智慧。在其中一次的演講中,他被問道:「為什麼你會透過像是生重病、被打趴、被羞辱等這種瓦解的經驗而獲得成長呢?透過像是被愛、被肯定、成功、健康、被喜愛等正向經驗而獲得成長,不是更合理嗎?透過內心生出的感恩之情,並表達出這份感謝,我們會變得更慷慨、更睿智才對啊?!」
達布羅斯基這麼回答:理論上,成熟與智慧應該要靠有力和成功的經驗來蘊釀才對;在某些情況上或許這麼說沒有錯。但是,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我只能說,在我過去四十年的執業經驗中,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我只看到人們經由破碎的經驗轉化,變得更加成熟。
耶穌應該會同意這個說法。例如,福音中記載,雅各伯和若望兩兄弟來要求耶穌,當祂進入祂的光榮中,讓他們兩個一個坐在祂的右邊,一個在左邊。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很認真地回應他們的要求。祂沒有斥責他們只想著自己的榮耀;祂所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什麼是光榮,以及進入光榮的途徑。祂問他們:「你們能飲我要飲的爵嗎?」他們沒有真懂耶穌的問題,就天真地問答:「我們能!」耶穌接著說了他們還是不懂的話。他跟他們保證他們將會飲耶穌要飲的爵,因為最終每個人都得要喝。但同時告訴他們,他們還是沒法得到想要的光榮,因為得到這光榮還有別的條件。
什麼?那「爵」是什麼?喝了那爵如何帶來光榮?又為什麼即使我們飲了那爵,還是無法得到光榮?
如同我們待會兒會看到的,那爵就是受苦和羞辱,是耶穌在祂的苦難和死亡中所經歷的,也是祂在革責瑪尼莊園中,在極度恐慌中向天父懇求「給我免去」的這個杯。
基本上,耶穌告訴雅各伯與若望的就是:除非經歷聖週五的苦難,你無法得到復活的光榮。除非經歷苦難與羞辱,你無法擁有深度與智慧。兩者之間有一種本質上的連結,就像痛苦與哀號是女人懷孕生子的必須。更進一步來說,耶穌所說的極度的痛苦並不保證會帶來智慧。為什麼不呢?因為,雖然痛苦與深度之間有著本質上的連結,但人們在不情願地受苦時,很容易加深自己苦毒、憤怒、嫉妒和憎恨的深度,如同心甘情願地受苦時加深同情、寬恕、憐憫和智慧的深度。我們會經歷痛苦,但未必能得到智慧。
發燒!在感染新冠病毒時的首要癥狀就是發高燒。現在,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燒。我們的希望,在於當發燒使我們身體與心理的溫度上升,它也會向我們啟示一些疾病背後的奧秘。什麼奧秘呢?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有在經歷了發燒之後才會發現。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fev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