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每年,在將臨期第三主日,教會都邀請我們默想喜樂。這個邀請有點奇怪,但是當我們真的開始反思喜樂的本質時,就沒那麼奇怪了。什麼是喜樂?
很少事物像喜樂一樣,那麼容易被誤解。追求喜樂不是一件嚴肅的事,只是我們常常找錯了方向。
那種和大夥一起慶祝辦趴,或是週五下班後和朋友一起慶祝的好心情,常常被拿來與喜樂混為一談。我們以為的喜樂就像這樣:日常生活的責任、工作,情緒與財務帶來的沈重負擔,疲憊、憂慮,還有各種的壓力,使我們無法享受生命,無法如我們期待地過著喜悅、放鬆的生活。我們認為生命的常態--重複輾壓我們的壓力、日復一日的乏味工作、如籠中老鼠不斷往前跑的生活、一個禮拜五天的工作--使我們與喜樂失之交臂,因此我們期待那些特別的時機、週末、狂歡夜、假期、社交聚會、慶祝和宴會,能讓我們跳脫重複的無聊生活,好好享受,體驗喜樂。
如此,喜樂就成了我們在宴會時要炒熱的氣氛,或是一種從壓力中釋放的自由自在,如同我們去渡假時的情況。但這就是喜樂嗎?它有時是,但通常不是。我們開趴時的喧鬧笑聲,通常比起想要把沮喪推得遠遠,那種絕望的否認心態,好不到哪裡去。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從熱鬧的宴會離開回到家,或是假期結束三天之後,那種抖擻的精神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又開始期待下一個宴會,或下一次的假期。
什麼是喜樂?喜樂無法被引發、被增加,或被創造。它得要在日常生活、我們的責任、負擔、擔心和壓力中自發地出現。喜樂是:想像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你拖著疲憊的身子,恨不得找個地方馬上躺下,一步一步走向你的車子或公車站;突然之間,所有的一切都湧上心頭:你感覺到你的身體、心理、靈魂、性別、生命史、和家人同在的房子、和朋友相聚的情景、所居住的城市、你的國家。而這湧上心頭的圖像和感覺,讓你情不自禁地說:「主,活著真好!」這就是喜樂。
如同C. S. 路易士(C.S. Lewis)所描述的,喜樂會讓你驚奇。你無法找到喜樂,是喜樂會來找你。這正是喜樂的特徵。你可以去參加一個宴會並對自己說:「今晚我一定要讓自己開心到死!」你會開心的!這可能會是一個很棒的宴會,讓你的心情好好放鬆一下。你可能會發覺自己變得開心,煩心的事突然消失了。這是個很有療效的宴會,讓你暫時從辛苦的生活中脫離。但它不是喜樂。
喜樂總是一種副產品。如同聖方濟和平禱詞所說的,我們永遠無法主動追求喜樂、安慰、平安、寬恕、愛和了解。我們能得到它們是因為我們給予它們。這是所有靈修核心的吊詭,也是宇宙中一個根本的真理:我們呼出的空氣最終我們也會再吸進來。喜樂會再回到我們身上,如果我們主動為別人創造了喜樂。
如果我的生命是以要求為中心的,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別人也會用我的態度來對待我,而非實踐我所要求的;利用他人而非滋養他人;帶來混亂而非帶來和平;要求被欣賞而非欣賞他人,要求別人來滿足自己而非去滿足他人,這樣的話,不管我參加多少宴會,期待提振自己的心情,喜樂永遠不會來。因為,我正把錯誤的氣息吐向這個世界。
十字若望,這位了不起的神秘家,用下面這首詩作為他有名指引的結語:
就渴望什麼都不擁有
想要擁有全世界
就渴望什麼都不擁有
想要知道所有的一切
就渴望什麼都不知道
想要經驗從未體會過的歡愉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在其中享受的方法
想要知道從未知曉的真理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掌握知識的方法
想要擁有你未曾擁有的東西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讓你擁有的方法
想要成為你從未成為的人
你必須透過在其中你什麼也不是的方法
如此,也唯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