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多年以前,美籍作家羅勃・華勒(Robert Waller )出版了一本很快躍上排行榜,且改編成電影的小說《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這本小說以一種近年來少見的方式,激發了人們對浪漫愛情的想像。特別是電影的主角克林・伊斯威特及梅莉・史翠普之間的精彩互動,更讓人完全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受命來到麥迪遜郡拍攝一系列的老橋相片。因為迷了路,他開到一個農場問路。正巧農場的男主人趕牛去參加市集。單獨在家的女主人和攝影師立刻感覺到彼此之間強烈的連繫,並且陷入愛河。命運、靈魂伴侶、神秘的吸引力,不管你用什麼詞語來稱呼他們之間的關係,那就是他們從對方身上當下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強烈連結。他們纏綿了幾個小時,那美好的感覺使得他們無法想像餘生沒有對方會是多麼痛苦的事。
電影的觀眾或是小說的讀者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慢慢被說服去相信,某種了不起的事情正在進行,一幅關於愛情的偉大畫作正在被創造,一個比生命本身更高貴的事情發生了。但真是如此嗎?誰能夠花幾個時間就畫出一幅曠世鉅作?一本了不起的博士論文只需要花兩個小時就可以寫出來嗎?和一個兩個小時前遇到的對象發生性關係,就可以留下偉大的愛情傳奇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建議你到戲院看看最近上演的另一部電影,珍・奧斯丁原著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這個故事描述一個女人長時間處在令人痛苦的張力之中(有著與麥迪遜之橋主角相似的情感)。但與麥迪遜之橋的主角不一樣的是,她沒有急著要擺脫這個張力。沒有人會跟認識才幾個小時的人上床。女主角在這個張力中生活了好幾年,最終當問題解決時,真正的偉大發生了。為什麼?因為得要經過淨化、昇華(絕對需要超過兩個小時),一件事情才能真正變得偉大。
在根本上,這表達了將臨期的意義:要讓一件事變得偉大,它首先得要經過淨化;齋戒只是必要的前奏曲;靈魂的偉大來自於一開始承受張力的結果;一個人沒有好好地準備,是不可能體驗那種極度的喜樂;真正神聖的事物只有在一段時間的孕育之後才會誕生。將臨期是關於等待的時節。
但不要把將臨期與四旬期搞混了。將臨期的深紫與四旬期的黑紫是不一樣的。深紫象徵的是嚮往與渴望,黑紫代表的是悔改。將臨期的靈修重點不在於悔改,而是在於承擔張力,尊重愛的節奏,不會因為受不了而讓那些未來會出生在我們及世界的事物,尚未成熟就提早來到。
這之間的關連是什麼呢?承擔張力如何能帶來偉大呢?張力能帶來生產所需要的熱度。有個圖像會幫助我們了解。十字若望在他的著作《愛的活焰》中,將我們還未成熟的自我比喻為一根剛砍下,新鮮的木頭,得要被丟進火焰,愛的火焰中燃燒。如同我們所知,新鮮的木頭沒有辦法馬上燃燒起來。這根新鮮,飽含水分的木頭得要被熾烤一段時間,直到它內部的水分蒸發掉,讓它最後能達到與周圍的火焰相同的溫度,才能加入一同燃燒。愛的定律也是如此:唯有達到真正的成熟,才能在團體中燃燒起來。我們多數的人都太獨立、太年輕、太自私、太潮溼。這使得即使我們被愛所包圍,依舊無法燃燒起來。我們內在的溼氣阻止我們投入團體的火焰之中。
要改變這樣的處境,需要的就是生命中的張力。承擔著適當的張力,使得我們內在不屬於天主的渴望嘶嘶地被烤乾,慢慢地讓那些自私的溼氣消失。在張力之中,我們慢慢升到燃點,準備接受愛的火焰。身為科學家的德日進神父注意到,有時你把兩種物質放進試管之中,它們不會自動融合。它們只有在高溫之下才能合而為一。因此,它們首先需要被加熱,融合才能發生。這個圖像呈現出整個人類學與心理學中的愛。為了能夠愛,我們的心理需要提高它的溫度。什麼能夠讓我們的心理升溫呢?承擔張力,而不在時機尚未成熟前就急著解決它。不要在婚禮前就急著和新娘洞房,不要急著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一部交響樂。
偉大需要等待。唯有足夠高的溫度才能促成融合。讓神聖的事物誕生需要耐心地孕育。用一個比喻來說,這就是將臨期的公式。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advent-preparing-for-the-subl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