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我怎麼知道那是天主?


洛雷塔・佩哈尼奇Loretta Pehanich

        身為一個靈修輔導,我常常被問道:「我怎麼知道那是天主的聲音?」就像業餘偵探一樣,我們尋找線索,很快就了解天主會用不同的方式與我們溝通。

        對某位受輔者來說,眼淚就是一個明確的記號,讓我們察覺到自己被祂感動。另一個人注意到一種深切的渴望,想要肖似那位降生成人,聖潔的朋友。有些人的腦海中,會在瞬間浮現清晰的畫面。看著人們發現從天主而來的神奇珍寶真是太棒了。

        有個受輔者對我說:「我無法想像天主,」好像這是件很糟的事一樣。「但我感受到有雙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我問他,這雙手會不會是天主願你平安的一種表達?是的,我們可以發現到,這個追尋者感受到天主了。

        要討論來自天主的訊息,我們需要勇氣,以及值得信賴的聽眾。人們很容易忽略諸如身體感知之類的線索。「天主真的可以通過我的身體來靠近我嗎?」


        我曾聽過有個人描述自己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十分地無助:

當我最終降服並坦誠地對天主說:「好吧,主,就是這些。所有的一切。這就是我所經歷的。」我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肩上的壓力消失了。這和我幾十年前祈禱時的感覺是一樣的:當我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時,我感覺到胸口的壓迫感減輕了。我能夠寬恕很久之前發生,讓我的內心飽受折磨的傷害了。

        這位避靜者透過身體的感覺「聽到」天主對她說的話。

        天主也會用令人不安的意識來對我們說話,感覺就像在我的胃裡拉響了火災警報。當我正在考慮做出一個不明智的選擇時,我會有一種噁心的感覺。我記得儘管我曾意識到這樣的警告,我還是接受了一份工作。結果糟透了。但我怎麼知道這個警告是來自天主的呢?

        當我不確定時,一個有用的工具就是聖經。例如,我根據耶肋米亞書廿九11 來衡量情緒,它告訴我天主對我有偉大的計畫。天主想給我(和我們所有人)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這就是天主對我們的旨意。一種噁心的感覺可能是需要花更多時間祈禱的線索,以辨別某件事是來自天主還是其他力量。還有哪些情緒正在浮現?是否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形像或想法出現?

        儘管身處逆境,但希望、信心或平安的增加表明了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天主在帶領,但並不代表這條路就不會遇到麻煩。

        哈巴谷書 二2-3 也為我提供了方向,同時增強了我的信心。它談到了天主給我的未來之異象,我應該寫下這個異像以幫助我記住它。我寫下的文字幫助我集中我的注意力來聆聽天主的聲音。雖然天主的異像看起來實現得很慢,但天主卻邀請我等候,因為祂給的異像一定會實現。

        哈巴谷所寫的就像天主在對我們說話一樣:「相信我,即使這個異象延遲了。繼續等待;它終會實現的!」我體驗到天主在一點一點地工作,每次讓迷霧消散一些。而天主是不可預測的。

        我怎麼知道某件事是來自天主的呢?它可能需要時間才能顯明。「回顧」可能是讓我們能確認的唯一方法。

        如果我沒有從天主那裡聽到任何消息,我就必須依靠天主給我的理性力量來做出選擇。如果有必要的話,天主肯定會介入。有一次,當我做出錯誤的選擇時,有人打斷了我的行動。回想起來,我了解到天主透過那個人阻止了我。

        從我的經驗來看,要確認某件事是否來自天主,有兩個最好的方法:透過每天持續地祈禱所建立的基礎,以及每個月與我的靈修輔導進行真誠的談話。我們都期望天主能對我們說話,而祂總是會回應我們,不管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

原文出處:  https://www.ignatianspirituality.com/how-do-i-know-its-god/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關心我們的靈魂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如果你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對你有什麼益處呢?

        這是耶穌對我們的教導,但我懷疑我們常常沒有掌握這句話的完整意義。我們傾向於認為耶穌的話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獲得了財富、名譽、快樂和榮耀,然後死去並下地獄,那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我們錯過了永生,那麼塵世的榮耀或快樂又有什麼好處呢?

        嗯,沒錯,耶穌的教導確實有這個意思,但是在這個教導中還有其他的內涵,可以讓我們對於今生已經經歷的健康和幸福有更多的認識。我們如何失去靈魂?在這個世界上「失去靈魂」意味著什麼?什麼是靈魂,它怎麼會失去?

        由於靈魂是非物質的和精神的,所以它無法被具體地描述。我們得要運用抽象的語言嘗試理解它。從亞里斯多德以來的哲學家們,傾向將靈魂定義為每個活著的存有內之雙重原則:對他們來說,靈魂既是我們體內「生命和能量的原則」,也是「整合的原則」。從本質上講,靈魂有兩層意義:它是我們內心的火焰,給予我們生命和能量;它是將我們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雖然這聽起來很抽象、很陌生,但實際卻不然,因為我們對這其中的意涵都有實際的第一手經驗。

如果你曾經在一個垂死之人的床邊,你就會確切地知道靈魂何時離開身體。你知道確切的時刻,不是因為你看到有東西從他的身體離開,而是因為前一分鐘你看到一個人,無論她的掙扎和痛苦如何,她的身體裡充滿了能量、火焰和張力,一分鐘後,那個身體就完全消失了。沒有什麼能再讓它動起來了。它變成了一具屍體。同樣,無論身體多麼衰老或被疾病纏身,直到死亡前的那一刻,它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但在死亡的那一刻,身體就不再是一個有機體,而是變成一系列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現在開始分離並各行其道。一旦靈魂消失,這個整合的生命也隨之消失。身體不再含有任何能量,也不再黏合在一起了。

        由於靈魂包含著雙重原則,同時為我們做兩件事,因此在「失去靈魂」這件事上也有兩種相應的情況。我們的活力和能量可能會消失,或者我們也可能會解離、崩潰、石化或消散。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會失去靈魂。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照顧我們的靈魂,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微妙了。什麼是對我們靈魂有益的健康食品?例如,如果我想在某個晚上看電視,什麼節目對我的靈魂有好處?宗教頻道?體育頻道?無腦情境喜劇?自然頻道?一些反傳統的脫口秀? 什麼對我的靈魂有益?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但也是一個吊詭的問題。失去靈魂是因為我們沒有為它做對的事,因此照顧靈魂是一門精細的煉金術,必須知道何時加熱和何時冷卻:在特定的夜晚什麼對我的靈魂有好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那天晚上處在何種狀態之中:我是否因為失去生命中的活力、能量、希望和仁慈,而正在失去自己的靈魂? 我是否變得苦毒、頑固、缺乏活力,變得不想和人有任何接觸? 或者,相反的,我是否充滿了生命和活力,卻因能量高漲以至於崩潰、消散、失去了自我意識? 我是石化還是消散?兩者都是靈魂的喪失。在前一種情況下,靈魂需要更多的熱火,需要一些東西來重新點燃它。在後一種情況下,靈魂的火焰已經太猛烈了;我們需要讓它冷卻,並用一些膠水黏合它。

        人類靈魂內這種能量原則與整合原則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經常有的典型張力之一。以有些簡化但卻能讓人清楚理解的方式來說,自由派傾向於保護和促進生命能量原則(火愈大愈好),而保守派則傾向於保護和促進整合原則(膠水愈多愈好)。兩者都是對的,兩者也都是必須的,而且兩者也都需要尊重對方的本能,因為靈魂具有雙重原則,這兩個原則都需要被保護。

        我們死後可以去天堂或地獄。這是談論失去或拯救我們靈魂的一種方式。但基督宗教神學也教導我們說,天堂和地獄現在就已經開始了。在這一生中,我們可以透過石化或消散來削弱或摧毀天主賦予我們的內在生命。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火而失去靈魂,也可能因為沒有足夠的膠水而失去靈魂。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caring-for-our-soul/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如同僵局的黑夜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當我們經歷靈魂的黑夜時,我們到底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又該如何反應?

        關於這一點,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每本書或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觀點,但在這裡,我想分享康斯坦斯・菲茲傑拉德(Constance FitzGerald)在這問題上相當獨特且極富洞察力的觀點。菲茲傑拉德是一位加爾默羅會的修女,也是一位靈修作家,通曉各種古典靈修觀點如何談論靈魂的黑夜。

        她用「僵局」這個詞來形容靈修上所說的靈魂黑夜。 事實上,對她來說,當生命遇到靈魂的黑夜時,你在生活中的情感、智力和想像力陷入了「僵局」。你過去理解、想像和感受事物的所有方式,特別是面對天主、信仰和祈禱這些主題時,不再有用了。可以說你癱瘓了,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也無法前進。你癱瘓的部分原因是你無法透過思考、想像或感覺來擺脫困境。你陷入了僵局——回頭無路,前進無門。那麼,你可以做什麼呢?你要如何走出僵局?

        面對這個處境時,沒有捷徑。你無法用想像、思考或感覺擺脫困境,因為你需要的願景、象徵、答案和感覺實際上還不存在,至少對你來說它們還不存在。這就是你陷入僵局,情感和智力癱瘓的確切原因。那些能夠重建你的願景、思想和感受的新願景和感受,必須先透過你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來孕育並使它誕生。

        在這個階段,沒有答案,至少對你來說還找不到答案。你可能讀過其他經歷過同樣困境的人之分享,並對如何度過靈魂的黑夜提供建議。這可能會有幫助,但當下處於熔爐烈火中的,仍然是你的心、你的想像力和你的智力。知道其他人也經歷過同樣的烈焰,可以幫助你在癱瘓時擁有希望和安慰,但你自己的生活中仍然必須經歷這場烈火,才能重置你自己的想像、想法和感受。

        對費茲傑羅來說,處於這種狀態是我們最能夠找到自己的過度空間。這是一個熔爐,我們在其中得到淨化。而對她來說,出路就是穿越它。走出這種黑夜的出路就是透過「默觀」,也就是停留在僵局當中,在其中耐心等待,等待天主透過轉化我們的想像力、智力和心靈來打破僵局。

        所以最終,這種僵局挑戰著並邀請我們成為神秘主義者,而非僅僅是尋找獨特的宗教體驗;這種僵局讓我們的幻想、破碎的象徵和對意義的失落,成為天主可以在新的願景之中,重新詮釋所有的一切,並因此而重置我們的信仰、情感、想像與智力的機會。

        具體來說,我們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們要如何默觀?我們讓自己安坐在緊張、無助、耐心、開放、等待中來做到這一點。無論需要多長的時間,我們都可以在自己靈魂的深處接受一種新的方式來想像、思考和感受天主、信仰與祈禱⎯因此而超越了僵局。

        此外,破碎的象徵、幻想以及我們無力思考或感受以擺脫僵局的事實,恰恰使我們確信,給予我們的新願景來自天主,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想像,或投射,或追求個人利益的產物。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對宗教經驗提出了有史以來最尖銳之一的批評,他聲稱所有的宗教體驗最終都是人類自我的投射。他認為,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自己的形象和肖像創造了天主,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真誠的信仰和宗教,實際上可能是虛偽和錯誤的。對此,著名耶穌會哲學家暨神學家麥可・巴克利(Michael Buckley)反駁他的觀點:尼采的看法95%正確。95%的所謂宗教經驗其實是人類的投射。但是,巴克利補充道,尼采的看法中有 5%是錯的,而這 5% 讓一切變得不一樣——因為在這 5% 中,天主的啟示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受污染地流動。

        現在,這就是關鍵,5%恰恰發生在我們處於靈魂的黑夜時,就是當我們賴以生活的象徵被打破,我們的智力無法啟動,我們的想像一片空白,我們的心茫然若失時。正是在這個時候,當我們無力幫助自己時,我們也無法偽造和玷污天主進入我們內的方式。

        當我們陷入困境,無法用我們的想像取代天主的異象時,這時候天主就可以純淨且不被污染地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dark-night-as-impasse/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我們比我們想的更好,也比我們想的更糟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自身的複雜性可能令人困惑。我們比想像的更好,也比想像的更壞,對自己太嚴厲,同時又太放鬆。我們人類是一個奇特的組合。一方面,我們很好。我們所有人都是按照天主的肖象創造的,正如亞里斯多德和阿奎那所說的,我們都是形而上的善。確實如此,但我們的善良也沒那麼抽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至少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良善的。

        一般來說,我們很慷慨,但也常常犯錯。儘管有時我們只是刻意表現給別人看,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熱情好客的。我們的頭腦和內心的基本意圖也是如此。我們有寬廣的心。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蘊藏著一顆博大的心、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偉大的阿尼瑪(anima),很容易被微不足道的愛或肯定所觸發,渴望成為無私的人。大多數情況下,問題不在於我們的善良,而是我們試圖在世界上活出善良時的挫折感。常常我們表現得冷漠和自我中心,只是因為我們感到沮喪和受傷。

        我們並不總是表現得很好,但大多數情況我們都是不錯的;儘管我們經常感到沮喪,因為我們無法(由於環境、創傷和敏感的原因)按照自己的意願傾注我們的善良,也無法用我們內心的溫暖擁抱世界和周圍的人。我們一生都在尋找一個溫暖的地方來表達我們是誰,但常常找不到。我們並沒有那麼糟糕,只是常感到沮喪。我們比想像的更有愛。

        但這只是一半的真相,人性還有另一面:我們也是罪人,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像罪人。一句基於聖保祿人性觀的古老新教格言精準地說:「問題不在於你是不是罪人;問題在於你犯了什麼罪?」我們都是罪人,正如我們擁有一顆寬廣的心和一個偉大的靈魂一樣,我們也有一顆渺小的心。我們本能的根源中,也包含著自私、嫉妒和狹隘的思想與情感。

        此外,我們常常對自己真正的錯誤視而不見。正如耶穌所說的,我們很容易看到近人眼中的木屑,卻忽略了自己眼中的大樑。這通常會產生一個怪異的矛盾,那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是罪人的地方通常不是其他人覺得最難與我們相處的原因,也不是我們真正犯錯的地方。相反的,正是在那些我們認為自己表現良善和堅持正義的領域中,我們發現了自己真正的罪,也讓其他人不知如何與我們相處。

        例如,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十誡中的第六誡,而幾乎沒有對第五誡(涉及苦毒、判斷、憤怒和仇恨)或第九誡及第十誡(關於嫉妒)進行自我審視。這並不是說性道德不重要,而是我們在這方面的失敗比較難以合理化。對於苦毒、憤怒,尤其是正義的憤怒,以及嫉妒,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將這些合理化,而不會注意到嫉妒是天主認為有必要寫下兩條誡命的唯一一種罪。我們比自己想像的更糟糕,而且大多時候對自己真正的錯誤視而不見。

        那我們怎麼辦呢?狀況比我們想像的更好和更糟。如果我們能夠體認到自己比我們想像的更可愛,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有罪,這對我們的自我理解,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愛和恩典都會有幫助。

        亞里斯多德說:「兩個對立面不能在同一主題中共存。」這在形上學上是正確的,但在道德上我們內心可以(而且確實)存在兩個對立面。我們既好又壞,既慷慨又自私,心胸寬廣,又心胸狹隘,既仁慈又苦毒,既寬容又怨恨,既熱情好客,又冷酷無情,充滿恩典,又充滿罪孽,所有這些都同時存在。此外,我們通常對兩者都過於盲目,對我們的可愛和卑鄙都沒有意識。

        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讓我們變得謙卑和自由。我們是被愛的罪人。善與罪都塑造了我們的身分認同。不承認這一事實會讓我們要嘛陷入不健康的憂鬱,要嘛陷入危險的自大,要嘛對自己太嚴厲,要嘛太寬容。真相會讓我們自由,而關於自己的真相是,我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好,也更糟。

        羅伯特・馮克(Robert Funk)曾提出三項關於恩典的格言來說明這一點。他寫道:

◎恩典總是從背後傷害我們,從我們認為自己最堅強的地方。
◎恩典比我們想像的更蛻利:我們將自己對人的判斷道德化,是為了削弱它的鋒芒。
◎恩典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容:但它絕不會在我們以為會被寬容對待的時候寬容。

        我們需要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更輕鬆也更嚴格——並對恩典的運作方式持開放的態度。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we-are-better-and-worse-than-we-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