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巴貝耳塔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聖經的開頭為我們講述了一系列人類歷史如何開啟的故事,目的在解釋當今世界為何如此。亞當和夏娃關於原罪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類似的故事。這些故事,由於使用了可能聽起來像童話的意象,因而讓我們感覺好像是虛構的,但它們卻是比真實更真實的故事。它們發生過。它們發生在地球上第一個男人和女人身上,至今仍在發生,影響著歷史上的每一個人。它們是屬於心的故事,不是靠字面上的意義來理解它們,而需要用心來體會。

        其中一個關於「在起初」、奠基性、原型的故事是巴貝耳塔的故事。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故事是這樣的:起初(在人類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發展之前),有一座名叫巴貝耳的城市,它決定建造一座氣勢恢宏的塔,讓所有其他城鎮都不得不讚嘆,以此來讓自己出名。他們開始建造這座塔,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他們建造這座塔的過程中,他們突然開始說不同的語言,無法再理解彼此要表達的是什麼,並因此分散到世界各地,每個人都說著一種別人聽不懂的語言。

        這故事在告訴我們什麼?是為了解釋世界不同語言的起源嗎?不,相反的,它要解釋的是人與人之間那些根深蒂固、看似無法調和的誤解。為什麼我們總是互相誤解?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

        這個故事可以用多種方式來闡明當今世界的分裂。其中之一就是: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去年(2023年)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指出,或許沒有比巴貝耳塔更好的比喻來解釋我們當今人與人之間的分裂了。他的觀點是這樣的:社群媒體,原本的目的是要將我們與親朋好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繫起來,但事實上,它卻導致了社會的徹底分裂,所有看似牢固的東西都土崩瓦解,曾經共同體的人們四散開來。以美國為例,雖然我們可能仍然說著同一種語言,但社群媒體和有線電視新聞的回音室效應卻向我們灌輸了不同的事實、價值觀和觀點,使得真正的對話越來越不可能。

        正如最近圍繞美國總統大選的緊張局勢所表明的那樣,作為一個社會,我們不再說同一種語言,因為我們幾乎在所有關鍵問題上都無法相互理解——全球暖化、移民、貧窮、性別、健康、墮胎、宗教在公共領域的地位、真相站在哪一邊,以及最重要的,真相是什麼。我們不再擁有任何共同的真理。相反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己的語言。正如俗話所說的:我做了自己的研究!我不相信科學。我不相信任何主流真理。我有自己的消息來源。

        而這些消息來源數不勝數!數百個電視台、無數的播客,以及數百萬人在社群媒體上向我們灌輸各種獨特的觀點,以至於現在人們對任何事實或真理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個現象在各個層面分裂我們:家庭、鄰里、教會、國家乃至世界。我們現在都說著不同的語言,就像巴貝耳塔的原住民一樣,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因此,聖經中對五旬節的描述就很值得注意了。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將五旬節,即聖神的降臨,描述為一個逆轉在巴貝耳塔所發生故事的事件。在巴貝耳塔,地上的語言(「方言」)分裂開來,四散開來。在五旬節,聖神以「火焰之舌」的形式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令所有人驚訝的是,現在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語言理解彼此。

        再次強調,這裡所描述的並非字面上的人類語言──在五旬節,每個人突然都懂希臘文或拉丁文。而是現在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語言理解彼此。所有的語言都變成了同一種語言。

        那共同的語言是什麼?它既不是希臘語,也不是拉丁語,不是英語,也不是法語,不是西班牙語,也不是意第緒語,不是漢語,也不是阿拉伯語,不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語言。它也不是保守派或自由派那種缺乏同理心的語言。正如耶穌和聖經所闡明的,它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的語言。

        這是唯一能夠彌合我們之間的誤解和差異的語言——當我們說這種語言時,不會為了想讓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建造一座塔。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tower-of-babel/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耶穌升天的奧秘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什麼是耶穌升天?耶穌升天是耶穌及其門徒生命的一件大事,是基督徒的節日,也是一門神學,一個靈修主題,所有這些都交織成一個難以捉摸的奧秘,我們很少嘗試去解讀和梳理。耶穌升天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充滿奇特悖論的奧秘。弔詭之處在於:有人走進我們的生活,觸動我們,滋養我們,幫助我們成長,並建立了我們的生命,給予我們生命,帶給我們美好的禮物。但這個人最終還是會離去,告別他/她曾經在我們身邊臨在的模樣,而這也是一份禮物。逝去讓人覺得怪異,但它也是一種禮物。臨在也依賴離去。有一種祝福,只有在我們離開時才能給予。

        正因如此,耶穌在升天前與他的朋友們告別時,說了這樣的話:「我離開對你們更好。你們現在會悲傷,但你們的悲傷將化為喜悅。不要抓住我,我必須升天。」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話?我們所愛的人離開,怎麼會更好?道別的悲傷,痛苦的離別,要如何化為喜悅?告別最終要如何帶來更深層的陪伴?

        這很難解釋,儘管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舉個例子:我22歲那年,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我的父母相繼過世,當時他們都很年輕。對我和我的兄弟姊妹來說,他們的過世刺痛我們的心。最初,如同每一次重大的失落一樣,我們感受到的是痛苦、分離、冰冷、無助、一種新的脆弱、重要生命聯結的失落,以及毫無準備便得面對死亡的殘酷現實。任何失去、死亡或痛苦的告別,一開始都沒有溫暖可言。

        當然,時間是良藥,但這不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讓我們麻木了。一段時間之後,對我來說是好幾年的時間,我不再感到冰冷。父母的過世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相反的,他們的不在變成了一種溫暖的臨在,沉重讓位給某種心靈的輕盈,他們看似無法對我說話的現實,如今卻變成了一種他們令人驚喜、新的、穩定的、持續的臨在方式,而他們在世時無法完全給予我的祝福,開始越來越深、越來越不可逆轉地滲透到我的內心深處。我的兄弟姊妹也有同樣的經驗。我們的悲傷化為喜悅,我們開始在更深層次、靈魂的最深處,重新找到我們的父母;也就是在他們生前精神蓬勃發展的地方找到他們。他們已經升天,而我們也因此變得更好。

        我們常常會有這種經歷,只是方式不那麼戲劇化。例如,當孩子長大成人,最終離開家,開始獨立生活時,父母也會經歷這種痛苦。真正的死亡發生時,升天也必然會發生。一種舊有的連結方式必須消亡,它會帶來如同死亡一樣的痛苦。然而,正如我們所知,孩子們離家一定會有讓人欣慰的結果。

        人生處處皆是如此。探望他人時,重要的是我們的到來;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的離開。儘管離開讓人痛苦,但卻是探望這份禮物的一部分。我們的臨在部分取決於我們的不在。

        這一點必須與我們所說的「別離使情更濃」這句格言區分開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並非事實。別離確實能使情更濃,但只是暫時的,而且大多是出於錯誤的原因。身體上的缺席,只是彼此相隔了一段距離,並沒有一種在我們內更深層的精神動力在蘊釀,因此,更可能的結果的是關係的結束而不是加深。最終,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漸行漸遠。這和升天這種加深親密、臨在和祝福的方式不一樣。

        升天帶給我們一種新的臨在,一種更深刻、更豐富的臨在經驗,來加深親密,但這只有當我們無法再以舊的方式臨在時才會發生。或許,我們在孩子長大離家時的經驗中最能理解這一點。看著他們漸漸離我們遠去,令人心痛。不得不說再見,令人心痛。讓一個人升天,也令人心痛。

        但是,如果他們的話語真的能表達他們內心最直覺的情感,他們會說出耶穌升天前說過的話:「我離開對你們更好。現在會有悲傷,但不久的將來,當我以成年子女的身份站在你們面前,能夠給予你們我成年後更深厚的禮物時,悲傷終將化為喜悅。」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mystery-of-the-ascension/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復活之光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大地曾兩次陷入黑暗之中。最早是在天主創造天地之後,祂創造光之前。但後來,在耶穌受難日,第六到第九時辰之間,當我們將天主子釘在十字架上時,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喊著「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何捨棄我!」時,更深的黑暗籠罩大地。完全的黑暗。為了回應這這個時刻,天主創造了最令人驚奇的光—復活。


        看看聖經如何描述起初光的創造是很有趣的。創世紀開頭寫道:「起初,天主創造天地。大地是空虛混沌,天主的神在水面運行。天主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天主的神和天主的話語之結合產生了第一道光。古人非常認同天主的存在與光。對他們來說,天主是一切黑暗的對立面,事實上,天主忠信的象徵就是彩虹,也就是折射的光,被打碎的光展現出其壯觀的內在美。

        但大地又再次黑暗!福音書告訴我們,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儘管當時是正午,但黑暗卻籠罩了整個大地長達三個時辰。我們不知道歷史上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整個地球陷入黑暗了嗎?也許。畢竟,世界正在釘死天主,而天主就是光!無論我們如何從字面上理解這件事,耶穌受難日發生的事情都引發了另一種黑暗,一種道德黑暗—無神論、仇恨、偏執、恐懼、誤導人的宗教、殘忍、偶像崇拜、意識形態和暴力的黑暗。這是最令人盲目的黑暗。

        天主有什麼反應?天主對耶穌受難日的黑暗之回應是第二次說,要有光!耶穌的復活就是那道新的光芒,最終將超越所有其他光芒。

        將聖經中描述天主創造復活的新光與祂在創世之初創造的第一道光的方式進行比較是很有意思的。若望福音中有一段非常具有啟發性的章節,描述了耶穌復活後第一次向整個人類社群顯現的情況。它告訴我們,復活節那天晚上,門徒(這裡代表教會)聚集在一個房間裡,由於害怕,門都被鎖上了。耶穌來到他們面前,穿過他們緊鎖的門,站在擠在一起、充滿恐懼的門徒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完這話,就向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

        請注意這裡與最原始的創世故事之相似之處。對《若望福音》的作者來說,這種在鎖門後恐懼地蜷縮起來的感覺就是耶穌受難日的黑暗,是一種道德上的「無形空虛」。耶穌透過天主的話語和天主的氣息為黑暗的房間帶來了光明,就像當初光明照亮了最初的創造一樣。耶穌說:「願你們平安!」就是復活的耶穌說「要有光!」的方式。然後,就像天主最初創造天地時,他的氣息開始整理物質的混亂一樣,耶穌的氣息,即聖神,開始整理道德的混亂,不斷地將黑暗變成光明—將仇恨變成愛,將苦毒變成仁慈,將恐懼變成信任,將虛假的宗教變成真正的崇拜,將意識形態變成真理,將復仇變成寬恕。

        耶穌在祂的復活中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了令人驚嘆的新光明,這也是我們的基督教教義中提到的令人驚奇的話語之一,即在耶穌受難日的黑暗中,祂「下降陰府」。這是什麼意思?祂到底進入了什麼樣的地獄?簡而言之,復活的新光(不像自然光那樣可以被遮擋)可以穿過每一扇鎖著的門、每一個被堵住的入口、每一個無法穿透的牢房、每一個仇恨的籓籬、每一個令人活不下去的抑鬱、每一種令人麻痺的憤怒、每一種靈魂的黑暗,甚至穿越罪本身,並散發出平安。這道光可以穿透地獄本身。

        耶穌受難日在變好之前曾糟糕到無以復加。我們將天主釘在十字架上,讓世界在正午陷入黑暗。但天主第二次創造了光,即使我們將祂釘在十字架上,光也不會熄滅—而且我們從未真正停止把祂釘上十字架!耶穌的受難日仍然每天出現在世界上。但是,除了一廂情願的想法和自然的樂觀主義之外,我們生活在希望之中,因為我們現在知道天主對任何道德黑暗的回應:天主可以創造復活、創造新光、創造超越死亡的生命。

        著名神秘主義者諾里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創造了這句名言: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會好起來,每一種存在方式都會好起來。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補充道:即使結果不好,那也不會是終局。耶穌的復活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光明,這光明向一切反對天主的主張宣告:光明仍然戰勝黑暗,愛戰勝仇恨,秩序戰勝混亂,天堂戰勝地獄。

https://ronrolheiser.com/easter-light/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找到喜樂



格雷琴・克勞德Gretchen Crowder

        幾年前的一個五月,我的心靈迫切需要覺醒。我度過了艱難的一年,與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一樣,我努力撐過夏天前的最後幾個禮拜。為了讓我的精神振作起來,我決定在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去商店給自己買些花。鮮花區周圍的人們正將各式各樣的花束放進他們的購物車,準備用於即將到來的畢業典禮和其他期末慶祝活動,這讓我有點不安。我只花了一分鐘的時間隨機挑選了幾束花。為自己買花的決定太突然了,我甚至不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花瓶來容納它們。我還是買了它們,回家後在各種臨時容器裡放了幾朵花。它們擺放在我廚房的窗台上、前門附近、衣櫥裡,甚至浴室裡。

結果我的行動成功了!每當一個充滿鮮豔色彩的花瓶映入我的眼簾時,我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事實上,效果非常好,以至於之後我每個星期六都會到商店為自己買一些花。

        兩年多來,每當充滿壓力的星期一來到,或是漫長的一天結束的時候,看見桌上的一小瓶鮮花,就會讓我想起天主持續的創造,並給我帶來足夠的快樂,讓我繼續迎向我的生活。它甚至激起了我向他人傳播這種小小快樂的渴望。在我養成「送花給我」的習慣後不久,我又給我的三個兒子每週六早上養成了「送他們甜甜圈」的習慣。顯然,年輕男孩的精神是透過他們的胃而不是眼睛來喚醒的!

        每個星期六,我都會拍一張「送給自己的花」和「送給兒子甜甜圈」的照片,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有一次,我的兒子們發現我拿出手機,拍攝後車箱裡的購物袋,他們問我為什麼每個禮拜都這麼做。我告訴他們:「我希望如果有人讀到我的故事,就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之一:他們感受到我此刻的快樂,或者受到啟發,開始養成一個每週行動的好習慣,也讓他們的精神振奮起來。」

        我寫完這篇文章的那天早上,我得知教宗方濟各過世了。在忙碌的假日週末過後,我正前往商店購買遲來的復活節鮮花,這時我聽到了這個消息。我的眼裡湧出了淚水,我感覺到我的靈魂因恐懼而顫抖,擔心在這個已經如此分裂的世界中,如果沒有他不斷呼籲憐憫和希望,會發生什麼事。我擦乾眼淚,停好車,走了進去。花卉區瀰漫著復活節應景百合花的香味,幾乎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的心靈再次被天主創造的這個存在所喚醒。儘管我感到悲傷,但我的內心卻充滿喜悅。

        對我來說的鮮花,和對兒子們來說的甜甜圈,是在這個不總是很有意義的世界中尋求快樂的簡單方式。每週的這個活動提醒我,無論發生什麼,快樂總是可能的!正如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中所寫的:「喜悅會適應和變化,但它始終存在著,就像一道微弱的光芒,也源自於我們個人的信心:當所有一切都說完和做完時,我們會被被無限的愛所充滿。」

        你今天是怎麼找到你的喜樂呢?

https://www.ignatianspirituality.com/seeking-joy/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天主在面對邪惡時的沈默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神學家有時試圖用一句話來表達耶穌復活的意義:在復活中,天主為耶穌、祂的生命、祂的信息和祂的忠誠作證。這是什麼意思?

        耶穌來到我們的世界,宣揚信仰、愛和寬恕,但世界卻不接受。相反,世界將祂釘在十字架上,並以此羞辱祂的信息。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到嘲諷、嘲笑和挑戰時,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如果你是神的兒子,就從那裡下來!如果你的訊息是真的,現在就讓天主來為你證明吧!如果你的忠誠不只是單純的固執和人性的無知,那麼你為什麼會羞辱地死去?

        天主對這些嘲諷有什麼反應?好像什麼都沒有,沒有評論,沒有辯護,沒有道歉,沒有反駁,只有沉默。耶穌默默地死去。祂和祂所信仰的天主都沒有試圖用任何安慰的話語或解釋來填補那令人痛苦的空虛,鼓勵人們看清大局或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什麼都沒有。只有沉默。

        耶穌在沉默中死去,在天主的沉默中死去,在世人的不理解中死去。我們會因為這種沉默而感到震驚,正如我們會因為世界上邪惡、痛苦和苦難在表面上的勝利而感到震驚一樣。天主在邪惡和死亡面前的沉默永遠讓我們感到震驚:猶太人的大屠殺、種族滅絕、殘酷而毫無意義的戰爭、奪走數千人生命、摧毀整個國家的地震和海嘯、無數人因癌症和暴力而失去生命、有時生活中的那些不公平、以及那些沒有良知的人可以隨意地破壞他人的生活而且好像不須承擔任何後果。在這一切中天主在哪裡?天主的回應是什麼?

        天主的回應是復活,是耶穌的復活,以及生命中善良特質的永恆復活。但復活不一定是拯救。天主不一定會拯救我們脫離邪惡的影響,甚至不一定會拯救我們脫離死亡。邪惡就是邪惡,自然災害就是天災,沒有良知的人在汲取生命聖火的同時,也會進行強暴。在一般的情況下,天主不會干預。分開紅海讓以色列子民逃離埃及軍隊的追擊並不是天天都會發生的事情。天主讓祂所愛的人受苦和死亡,就像耶穌讓祂親愛的朋友拉匝路死去,天主讓耶穌死去一樣。天主救贖了我們,然後用更深刻、更持久的作證將我們撫養長大。此外,天主這個聲明的真實性甚至可以透過實證檢驗。

        儘管有時表面看來並非如此,但最終,愛確實戰勝了仇恨。和平確實戰勝了混亂。寬恕確實能戰勝仇恨。希望確實戰勝了憤世嫉俗。忠誠確實戰勝了絕望。美德確實戰勝了罪惡。良知確實戰勝了冷酷無情。生命總是戰勝死亡,還有
善總是戰勝邪惡。莫罕達斯・K・甘地曾寫道:「當我感到絕望時,我會想起,縱觀歷史,選擇真理與愛的道路總會是勝利的那一方。歷史上也曾有過劊子手和暴君,他們一度看似所向無敵。但最終他們總會倒下。永遠銘記這一點。」

        復活有力地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最終,天主才是做出最後決定的那一位。耶穌的復活就是祂的最後決定。從恥辱、失敗和死亡的灰燼中,一種新的、更深刻的、永恆的生命不斷迸發出來。我們的信仰開始於它似乎應該結束的地方,就是天主在邪惡面前似乎保持沉默。

        這在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它邀請我們單純地相信復活的真理。復活邀請我們相信甘地所斷言的,即最終邪惡不會佔上風。它會失敗。良
終將勝利。

        更具體地說,它邀請我們在信任和真理上冒險,即相信耶穌的教導是真實的。美德即使蒙羞,也不是一種天真。罪惡和玩世不恭才是天真,即使它們看起來勝利了。那些在天主和他人面前憑良心下跪的人,即使被剝奪了一些世俗的快樂,也會找到意義和喜樂。那些毫無良知地吸取和操縱神聖能量的人,即使嚐到了快樂,也無法找到生命的意義。那些誠實生活的人,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會獲得自由。那些撒謊並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會發現自己陷入了自我憎恨之中。懷抱信任的人將會找到愛。天主的沉默是值得信賴的,即使我們在其中死去。儘管一切都顯示他們是天真的,但我們仍需要忠於愛、寬恕和良知。它們將帶領我們走進生命的最深處。最終,天主為美德作證。天主為愛
作證。上帝為良心作證。天主為寬恕作證。上帝為忠誠作證。最終,上帝為耶穌作證,而且,如果我們保持忠誠,祂也會為我們作證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gods-silence-in-the-face-of-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