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天主教信仰構建的世界與依納爵的想像力


艾瑞克・克萊頓Eric Clayton

        我一直被世界構建的過程深深吸引。

        科幻和奇幻是我最喜歡的文學類型。偶爾,我也會嘗試創作自己的奇幻小說。任何成功的奇幻故事⎯⎯無論是你正在創作的,還是你計劃花幾個小時閱讀或觀賞的⎯⎯都需要完全、沉浸式的「世界構建」(worldbuilding)。

        這個字的意思正如你所猜測的;它是建構一個世界的過程。它是策劃歷史事件、新語言、社會經濟模式和地理奇觀的過程。它是建構一個可能真實存在地方的過程,只要我們的想像有足夠的素材可以運用。它是在一片獨特、奇妙、與我們自身截然不同的景像中建構新的脈絡和意義⎯⎯或許只是細微的差別。

        當我們談到奇幻故事時,我們講的可能是字面上的新世界,例如納尼亞(Narnia)、中土世界(Middle Earth)、維斯特洛(Westeros)和潘朵拉(Pandora)。這些故事可能發生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星球上,充滿了具有神奇力量的精靈。又或者,它們的故事背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並無二致,只是略有不同,就像《黑鏡》(Black Mirror)所描述的現代世界。

        無論如何,世界建構的過程就是描述事物會如何運作及為何這樣運作,包括規則、期望和關係。

        閱讀科幻、奇幻、恐怖或其他推理作品本身,就意味著暫時從「現實世界」中抽離⎯⎯放下我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認知和期望。這意味著讀者或觀眾必須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任何細節或零散的訊息,對於理解這個新世界以及這種新的存在和聯繫方式都至關重要。

        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段對話,或是一個新的訊息,都是一幅巨大拼圖的碎片,是通往意義與奧秘的窗口,也是深入了解這個想像世界運作方式的窗口。真正有天賦的說故事者,不會花時間描述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一切都指向更宏大的故事。整個浩瀚的世界都與每個微不足道而獨立的小點緊密相連。

        讀者或許會開始猜測這些與信仰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啊,沒錯。天主無所不在。每個細節都至關重要。

        關於C.S. 路易士(C.S. Lewis )和J.R.R. 托爾金(J.R.R. Tolkien)⎯⎯兩位最著名的基督教奇幻小說作家⎯⎯的信仰生活,已有諸多論述。評論家很快就注意到基督的故事與路易斯筆下納尼亞傳奇中的亞斯藍之間的相似之處;我們也看到了托爾金筆下中土世界無處不在的誘惑和對救贖不停息的盼望。

        但我認為,留意並思考這些故事敘述的方式,對我自己的靈性生活之所以會有吸引力,在於建構世界這個不容易的過程,需要敘事者和讀者雙方的共同投入。

        已故的安德魯・格里利神父(Andrew Greeley)在其恰如其名的著作《天主教的想像力》(The Catholic Imagination)中寫道,正是我們的「宗教情感使天主教徒比較容易看到潛藏在創造中的聖神」;我們傾向於相信「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事件和人物都是恩典的啟示。」

        正如耶穌會詩人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所言:「世界充滿了天主的偉大。」

        這個宗教的想像力召喚我們每天參與在建構世界的過程。

        這種宗教想像力⎯⎯由天主教傳統中禮儀之「氣味和聲音」所驅動,並由依納爵靈修邀請並引導,讓我們認識到天主臨在於萬事萬物物之中⎯⎯每天召喚著我們參與構建世界的過程。即使在我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如同在閱讀和觀賞這些文學作品時一樣,發現其中的世界。

        為什麼?因為天主持續在創造;天主邀請我們參與祂的創造工程。奧秘在我們周圍不斷展開,吸引我們走近,又將我們推出。

        但很多時候,我們缺乏觀察的眼睛。我們知道衣櫃裡面並沒有通往納尼亞的大門。我們走在巴爾的摩、達拉斯、芝加哥和波特蘭的街道上,而不是維斯特洛的街道上。因此,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預期的⎯⎯而且我們預期的是我們一直以來所看到的。

        但我們的天主是一位充滿驚喜、超乎我們預期的主,祂以逐漸展開的創造為樂。如果我們每天都沉浸在驚奇、敬畏和喜悅之中,去欣賞那些我們原以為自己熟知的細節,那會怎麼樣?與其按預期看待這些事物,不如將它們視為一些拼圖碎片⎯⎯向我們啟示天主有多偉大、多不可思議的線索,以及透露天主對我們這個世界所懷抱的夢想,那會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天主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並向我們做出回應,那會怎麼樣?我們會建立一個新世界嗎?我們會更加陶醉於我們身邊正在開展的一切嗎?

原文出處:  https://www.ignatianspirituality.com/catholic-worldbuilding-and-the-ignatian-imagination/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我怎麼知道自己經驗到的是天主?



威廉・貝瑞William Barry

        幸運的是,為了分辨什麼是屬神的,我們不必弄清楚所有影響我們生活的細節
──例如,我們晚餐吃什麼,或者我們父母是如何撫養我們的。分辨神類不需要對構成我們生活經驗的每個層面進行考古式的挖掘。我們只需要專注於我們當下所經歷的,然後應用一些簡單的規則。

你人生的方向

        在依納爵分辨神類的規則中,他的第一個建議是確定你人生的方向:我是否偏離了正道,還是我正努力過著正直的基督徒生活?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應該很容易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偏離了正路──也就是說,如果你離開了天主和祂的道路──你就不會看這篇文章了。謹慎的人可能會說他們害怕自己正走在通往地獄的路上,但他們如此努力地確保自己不犯罪的這個事實,恰恰表明了他們對天主的渴望。

規則一

        為了清楚說明,讓我解釋一下依納爵關於善神和惡神對那些故意嚴重背離天主的人,在他們身上運作方式的看法。惡神試圖讓這些人為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找藉口:「我不是那麼壞的人。我可能偷了錢,但這是我為公司付出之後,應得的報償。」「和海倫相比,我算是個聖人了。」「我照顧我的妻子和孩子;我和簡的婚外情不會傷害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換句話說,惡神安撫了我們內在良心不安的感覺,而良心不安的感覺卻是來自善神的作用。良心不安不會攻擊我們,而是質疑我們的行為:「你真的樂意這樣做嗎?」「在和小三共度良宵後,回到妻子和家人身邊,難道不會感覺對不起他們嗎?」
    
案例:喝酒

        一個真實的例子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規則一。我不認為我是故意背離天主的,但我的飲酒行為困擾著他人和我自己。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想正視這個問題。我記得我曾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辛苦了一天,你需要喝點小酒放鬆一下。」、「你不會因為喝點小酒而誤了第二天的工作。」、「你的身體很好,喝點小酒不會有事的。」

        這些都是惡神以及我自己不願意誠實面對喝酒習慣所產生的合理化解釋。另一方面,我反覆感覺到有些不對勁。我有時會思考酒精對我的健康造成了什麼影響。每當我想起自己在喝了幾杯酒後對別人變得多麼嚴厲,或者我的一個朋友對我的飲酒行為表示擔憂時,我都會羞愧得臉紅。我相信天主的神在提醒我認真看待自己的飲酒習慣並採取行動,而惡神樂於看到我繼續維持這個習慣。

        最後,藉著天主的恩寵,我注意到善神的提醒。我提到這段親身經歷,是為了顯示分辨神類並不是那麼深奧的靈修技巧。它只是意味著我們需要留意自己的經驗,來讓自己按照天主的旨意生活。

規則二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我們大多數人的處境。我們都盡力過著誠實正直的生活。依納爵說,在這種情況下,善神和惡神的行事方式,與對待那些遠離天主道路之人的方式恰好相反。惡神引發懷疑和疑問,導致內心的混亂和自我沉溺,而善神則試圖鼓勵我們,增加我們的平安、喜樂、信心、盼望和愛。

        如果你正在努力活出一個好基督徒的生活,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你以為你是誰,聖人嗎?」「這個辦公室所有人都會打混摸魚。你怎麼了?自以為聖潔嗎?」 「天主沒空理你這種小人物。」「大多數人,即使相信天主,也不會過你這種生活。」所有問題和懷疑的焦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天主或祂的子民身上。

        另一方面,善神可能會激發這樣的想法:「我真的為自己決定與疏遠已久的妹妹和好而感到高興。」「我希望我能早點戒酒。現在的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容易與人和諧相處。」「自從我開始每天抽出一些時間祈禱告之後,我感覺離天主更近了一些,並且不再那麼焦慮和不安了。」我希望你也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看出,這兩種神引導你的方式。

案例:避靜走神

        舉個例子。幾年前,一位女士在她一年一度的避靜中,有了三天帶給她極大安慰的祈禱經驗。她感覺與天主很靠近,快樂,充滿活力和信心。然後,在第四天,她告訴我:「這對我來說太誇張了。我需要多花點時間準備聽課,而不是把時間都用在祈禱上。」次日,她告訴我自己無法祈禱,而且感覺很痛苦。當我們回顧所發生的事情時,發現原來是與天主的親密關係嚇壞她了。她沒有跟天主分享她的害怕,讓這段關係延續下去,而是讓自己的不配感阻礙了她和天主的對話。惡神利用她對親近天主的恐懼,讓她專注於課程,而不是喜樂的祈禱。祈禱的中斷並沒有讓她好好準備聽課,反而讓她在避靜中度過了痛苦的一天。這就是惡神面對那些試圖在生活中與天主同行之人的運作方式。

        總而言之,如果你在生活中與天主斷了聯繫,天主會呼喚你改變,你會感到良心不安。然而,這些良心不安不會導致焦慮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沉溺,反而會溫柔地指出你正走在岔路上。惡神,或者說你不想改變生活的願望,會低聲給你一些合理化的解釋,試圖說服你一切都沒有錯。另一方面,如果你努力與天主和諧相處,天主的神會安慰你、鼓勵你,但惡神,或者說你對親近天主的恐懼,會試圖讓你懷疑自己的經歷。這種惡神推動的一個標記就是你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天主和他人為中心。

        依納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惡神是如何對付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依納爵曾一度心想:「你要如何忍受接下來這七十年的生活(祈禱和懺悔)?」 依納爵理所當然地回答:「你能答應我一個小時的生命嗎?」酗酒者深諳這種誘惑,因此匿名戒酒會建議我們一次過好一天就夠了。

規則三:論神慰

        依納爵相信,天主希望我們幸福滿足,而獲得幸福滿足的途徑就是與天主對世界和對我們的夢想保持同步。我會說,獲得幸福滿足的途徑就是接受天主的友誼,並且按照這份友誼生活。如果我們努力做到這一點,根據依納爵的說法,「神慰」就是我們生活的常態。這並不意味著生活將沒有痛苦和磨難;而是意味著,即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磨難中,天主也渴望成為我們的慰藉。因此,認真生活之人所經驗到的痛苦不可能來自天主,因為他們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依納爵本人在皈依天主並經驗到內在極大的熱情之後,被困在懷疑天主到底有沒有赦免自己罪過的心窄之中。那種擔心與害怕如此強烈,以至於他甚至想過用自殺來解脫。最終,他得出結論,這些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被天主寬恕的想法不可能來自天主,並決定永遠不再告解已被寬恕的罪。

        神慰究竟是什麼?神慰指的是任何渴望天主的經驗,對過去罪孽的厭惡,或對耶穌或其他受苦之人的憐憫。換句話說,它指的是「一切信、望、愛的增長,一切內心的喜樂能引人嚮往天上事,救自己的靈魂,使人憩息於他的造物主天主的寧靜與平安,都是神慰。」(《神操》,第316號)保祿在寫給迦拉達人的信中,列出聖神的果子:「仁愛、喜樂、平安、忍耐、仁愛、良善、忠信、柔和、節制。」(迦五22-23)當你在生命中體驗到這一系列的感動時,你就可以相當確定是聖神在推動你。

規則四:神枯

        神枯與神慰相反。依納爵列舉了以下例子:

        靈魂的昏暗、內心的紊亂、傾向卑劣的世物,或是由各種煽動與誘惑引起的不安。這一切使人失去信心,缺乏希望和愛。人變得完全無精打采,冷淡、不快樂,並感到與我們的造物主天主疏遠。 (《神操》,第317號)

        如果我們努力以天主的朋友身分生活,那麼那些感覺不舒服、不安、焦慮、不快樂、無精打采等等的經歷,都是神枯的經驗。這些經歷並非來自天主。

        如果我們努力以天主的朋友身分生活,當我們發現自己變得充滿活力、更加平安、精力充沛,並且更關心他人而非自己時,我們就可以相信,造成這些結果的經驗是來自天主的神。這些簡單的經驗法則並不能絕對保證我們是正確的,或者我們行事的方式一定會成功,但它們讓我們更有信心自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我們跟隨這些經驗推動我們的方向,我們就可以更有信心地往前走,相信天主會繼續向我們啟示祂為我們預備的道路。

原文出處:  https://www.ignatianspirituality.com/making-good-decisions/discernment-of-spirits/how-do-i-know-im-experiencing-god/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衡量我們的愛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年輕的時候,我很有自信地認為自己懂愛。畢竟,我們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體驗過愛,例如戀愛、愛人、被人愛。幾乎每個人都從別人身上體驗過愛,無論是朋友、家人或熟悉的人。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有時會懷疑,我,或者大多數人,是否真正理解過「愛」這個被過度使用詞彙的含義?當我們坦誠面對自己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與愛的真實意義相去甚遠。為什麼?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認識愛的陰暗面。這些經驗太普遍了:我們墜入愛河,以為這份關係會天長地久,但後來卻失戀了,感覺這份愛變味了,感覺愛人變得冷漠了,經驗到自己的真心被背叛了,感覺自己被愛情傷害了,也傷害了別人。最後,更令人沮喪的是,我們都會發現,生活中總會遇到對我們冷漠、怨恨、不寬容的人,以至於我們很難感受到愛,也很難去愛。

        在面對愛的沈默之中,我想談談耶穌最重要的誡命:「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

        我們很容易用太過簡單、浪漫、片面和自信的方式解讀這句話。但這條誡命蘊含著整個福音中最重要的挑戰,而且,就像福音記載中和它有關之最深層的訊息——耶穌受難一樣,它非常非常難以仿效。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只看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如何與那些充滿善意、溫暖、尊重和恩待我們的人相處,就很容易認為自己充滿愛心。如果我們根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時的那種良好感覺來評價自己,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我們既是充滿愛心的人,也完全做到耶穌的要求,如同他一樣去愛。

        但如果我們開始檢視自己人際關係中的醜陋之處,我們天真的自信很快就會消失:那些憎恨我們,以及我們不喜歡的人怎麼辦?那些我們躲避的人和躲避我們的人呢?那些我們心懷怨恨的人呢?那些我們看不順眼、心存猜疑、冷漠以對、怒目相視的人呢?那些我們無法原諒的人呢?

        愛一個喜愛你的人是一回事,愛一個想要你死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但這才是真正的考驗。耶穌愛人的命令包含一個至關重要的子句:「如同我愛你們一樣!」 祂愛我們的方式有何獨特之處?

        耶穌讓我們超越自然本能和一切自欺欺人的地方在於,祂命令我們愛我們的敵人,溫柔地對對那些冷漠的人,友善對待那些殘忍的人,善待那些恨我們的人,原諒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也原諒那些不願原諒我們的人,甚至愛並原諒那些試圖殺害我們的人。

        愛你的敵人並寬恕他們的這條誡命,比任何教義或其他道德問題都更能檢驗基督徒的門徒身分。我們可以熱心地相信並捍衛每一條教義,並熱情地為了正義的緣故在各個領域奮鬥。但真正考驗我們是否真是耶穌的追隨者之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寬恕我們的敵人,是否有能力對那些不冷不熱、不愛我們的人保持熱情與愛。

        我們不應該在這一點上自欺欺人。人們很容易為此找藉口,如果我們這樣做,毫無疑問,周圍會有足夠多的假朋友,他們會用神學和心理學的論點來為我們不愛敵人辯護。但福音的態度是堅定不容討價還價的:判斷我們有沒有能力愛,不是根據我們如何回應那些愛我們的人,而是根據我們如何回應那些恨我們、冷漠、敵視、甚至想置我們於死地的人。這是耶穌教導我們去愛的基本真理,不容置疑。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就必須承認,我們距離這個理想還遠得很呢。

        史蒂薇・尼克斯(Stevie Nicks)的一首老歌〈金塵女人〉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挑戰:她認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有人「打破我們對愛的幻想」是件好事,因為太多時候,我們的愛,因為看不清自己的真實動機,因而隱含著操縱和自私。歌中指出,我們常常是差勁的愛人,無意識地選擇自己的獵物。

        打破我們對愛的幻想的,是生活中那些恨我們的人。他們就是考驗。正是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可以誠實地衡量自己:如果我們能愛他們,我們就真有愛人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能,那我們就仍處在自私的幻想之中。

https://ronrolheiser.com/measuring-ourselves-i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