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天主的羞辱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天主啟示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它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呈現出來。恩寵也沒有例外,會讓人驚訝地碰觸到你沒有覺察到的自己。當天主的光芒照亮了讓我們在人群中感到羞愧、困窘的地方時,這種驚奇通常不會是愉快的經驗。

        讓我來分享一個故事:十五歲的時候,小德蘭決定要進入加爾默羅會。她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充份的準備,迎接修會生活可能會遇到的事,她也確實準備好了。她對於即將要面對的生活,沒有任何幻想,包括她將要過的簡樸生活,以及其他修女嚴格的對待。她知道修道生活並不容易:很早就要起床,長時間待在聖堂祈禱,簡單的飲食,讓人不舒服的躁熱,用稻草舖床的小小臥室,從早到晚守靜默,辛苦的日常勞動,連和親姐妹交談的時間都被嚴格限制,得不到世俗的獎勵或補償。她甚至都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修女們不友善的態度⎯質疑她的動機、把她當成被寵壞的小女孩、懷疑她是否真有聖召、冷漠對待她,或者,相反地,把她當成修會的小嬰兒一樣來呵護。在她入修會之前,這些她都已經想過,也準備好要面對與接受了。因此,當她走進修院大門時,她覺得自己已經充份準備好,要面對所有的一切⎯除了真正發生的事情之外。

        進入修會的大門後不久,她那位一直景仰,深切且單純地愛著小德蘭,在她的生命中始終散發出如天父一樣的愛與柔情的父親,突然發狂。緊接著,他的癲狂(當時醫學無法理解的心理疾病)讓他做出一些莫名其妙,讓人難堪的事。她的父親開始像一個孩子一樣無助,迷惘,表達出難以理解的情緒。有時沈默不語,有時又莫名地發怒,讓人沒有辦法放心地讓他獨處,因為他可能會做出讓人尷尬的舉動,甚至還曾經拿著手槍到處亂跑。曾經,父親是小德蘭心目中的偉人,她也一直以有這樣的父親為榮。對小德蘭來說,直到那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時刻,父親一直是天父在世的具體代表⎯愛、忠實、永恆的美善、可以完全信靠。因此,父親的癲狂可以說讓小德蘭心中那個篤定的世界開始搖晃。(不止她的家庭生活開始動搖,連她對天主的理解都不再確定)。一個這麼值得信賴、良善、實在、充滿愛的人怎麼會突然變成這個樣子?除此之外,一些親戚也責怪她,都是因為她進了修會,父親過度傷心才會變成這個樣子。她花了很長的時間祈禱、默想,才讓她逐漸對天主有了更深的了解,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面對發生在她身上的這一切。

        最終,這個經驗顯著地重塑了她的靈修。她學到了:要認識天主,一個人得要認識天主在這個世界上的羞辱。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哪個地方看見天主的羞辱?

        每當我們看見一個無力保護自己免於痛苦,尤其是讓他感到卑微、羞恥的痛苦時,我們就目睹了天主的羞辱;如果我們能有信德的眼光與這樣的羞辱站在一起,我們就能發現,天堂的奧秘在羞辱中顯露出來。

        這個道理在小孩子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是全然的無助,他們的需要赤裸祼地展現在每個人面前。隨時流出的口水、便溺、眼淚就是明證。我們也會在那些被旁人視為天真、讓人討厭、愚蠢、情緒化或是因著各種可能原因讓自己陷於尷尬中的人身上,看到天主的羞辱。特別是在那些因著年老、生病,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人身上,更能明顯地看到。沒有如同嬰兒一樣擁有吸引人的美好、天真,讓人可以忽略到他們的無助,那些長大成人的殘障人士、老人、臨終病人所面臨身體無能的羞辱,更加難堪。他們排瀉出來的東西不會讓人覺得可愛、甜美。

        我最近去探望一個罹患癌症,時日不多的朋友。她那五十歲的軀體,曾經如此美好,如今已經完全變形、破敗、散發出死亡的氣味,如同依撒意亞先智書中描述的「上主受苦的僕人」一樣讓人嫌惡。一個曾經意氣風發的靈魂,如今因著她的軀體而感到不堪、困窘、羞恥。天主與她的羞辱同在一起,照亮她所在之處,啟示了如同祂在耶穌十字架上啟示的真理,就是信德與理解開始於那最黑暗的時間點,那個世界認為是終局的時刻。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humiliation-of-god/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海上的風浪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場關於宗教經驗的研討會,有一位女士分享了這個故事:

        在意外發生之前,她的生活過得平凡美好。她是個幸福的太太,孩子們也都順利地長大,她和先生一起經營一個公司。突然之間,一切都變了。她那曾經酗酒的先生又重新擁抱酒瓶。才兩年的時間,他們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失去了彼此。他們的公司破產,房子被扣押,婚姻也告終。她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但失去一切的痛苦依然。她發現即使她想要在中年重新開始生活,認識新朋友,她還是一直處在沮喪的狀態,完全開心不起來。

        她的挫折感不斷累積,直到一個晚上,她下班開車回家,停在一個路口等紅燈。突然有一部酒駕的車從後面撞上了她。她的車尾被撞得稀巴爛,她也因為身上有多處撕裂傷,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去。經過了幾個小時的X光等的檢查與包紮後,午夜時終於可以離開醫院,由一位警察開車送她回家。當她回到家時,她發現她的大門敞開著。下了車之後,她才意識到她被闖空門了。這個發現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讓她內在所有挫敗感、憤怒、失落、悲傷全部一股腦地湧了出來。她整個人完全失控,開始在路上狂奔大叫,咒罵天主如此不公平地對待她。那位警察則在後面一直追她。

        當她回憶起這段經驗,她告訴我們她清楚地記得,當她在社區中狂奔、歇斯底里地咒罵天主,後面還跟著一個警察時,她的腦袋裡在想什麼。她所有的憤怒與不滿都跟天主有關: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天主在哪裡?為什麼天主讓這些事發生?天主睡著了嗎?然後,她聽到她口中吐出的惡言,那彷彿在回答她自己的問題一樣。在那一刻,她的心安靜下來。她停下腳步,不再大叫,因為她突然感受到內在有股如潮水般湧來的寧靜與平安,那是她一生從未有過的經驗。她沒有看到耀眼的亮光,也沒有聽到神聖的聲音,她也不曾告訴別人自己經驗到的是個「奇蹟」。但那一瞬間,她領悟到不管她會經歷多大的風暴、失去多少的東西,甚至面對死亡,天主依然是這個宇宙的主宰。那個靈光乍現的時刻,為她帶來了平靜。她告訴警察自己沒事了,並且開始捲起袖子收拾殘破的家。從那個時刻開始直到現在,平靜一直跟著她。

        對觀福音中記載了耶穌和門徒在暴風襲來的船上,如何平息了風浪。如同瑪爾谷福音記載的:在當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海到對岸去罷!」他們遂離開群眾,就照他在船上的原狀,帶他走了;與他一起的還有別的小船。 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進船內,以致小船已滿了水。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他們叫醒他,給他說:「師傅!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耶穌醒來,叱責了風,並向海說:「不要作聲,平定了罷!」風就停止了,遂大為平靜。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他們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谷四35-41)

        這兩個故事非常相似。雖然它們深層的意義或許沒有那麼明顯的相同,但至少主角都經歷了生命的風暴。根本上,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天主在暴風中依然是宇宙的主,儘管現實看起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第一批基督徒的信理只有一條:耶穌是主!但這四個字已經足夠表達一切。天主依然在當家作主,即使在死亡與黑暗之中。但是,如同這兩個故事所說的,在生命經歷風暴的時刻,當我們的靈魂因為恐懼快要淹死,天主似乎自在地將頭枕在船尾睡著了。但是⎯而且這正是這些故事帶給我們的挑戰⎯只需要靈光一閃的領悟,平安就會回來。這樣的平安並非來自我們生命中的問題突然地消失了,而是即使問題依舊,但我們領悟到天主依然掌權,一切都會變好⎯身上的傷痕、如暴風掃過的家、身陷酒癮的另一半、失去房子、失去工作、孤獨,甚至死亡的陰影。一切都會變好,因為即使祂枕著頭在船尾睡著了,天主依然是主。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the-storm-on-the-lake/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厄里亞在暴風、地震和烈火後,聽到了什麼?或許聽到「空」


多瑪斯・史密斯Thomas Smith

        日課經中寫道,厄里亞聽到「一個細微的低語」(a tiny whispering sound),聖經中翻譯為「輕微細弱的風聲」(the still small voice)。厄里亞在曷勒布山上到底聽到了什麼。最終,他可能聽到的是「空」(nothing)。沒錯。完全的靜默。讓我為大家解釋一下。

        這個禮拜天的彌撒,讀經一是列王記上,第十九章9到13節,描述了厄里亞在曷勒布山上遇見天主。我一整個禮拜都在思考這段經文。從小我就一直聽到這個故事。在施洗時,我也會在講道時談到這段經文。當我的朝聖團走到聖地的加爾默羅山(厄里亞與拜耳的司祭較量的地方,就在第十八章)時,我們被告知這段經文對於朝聖者有其靈修上的重要性

        你知道這段經文怎麼說的:天主要厄里亞站在山洞前,看著天主「經過」。那時,一陣暴風吹過,幾乎要把山石吹翻,但天主不在風中。接著地震襲來,厄里亞所站之處天搖地動,但天主也不在地震中。再來,一陣烈火猛烈燒著,但天主依然不在其中。難道厄里亞錯過天主「經過」的時刻嗎?最後,經上說天主在一陣細微的低語聲中來到。作為一個宣講者,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向我啟示的意義:天主很少以無可抵抗的威能靠近我們,而是在安靜、平凡、溫柔的低語聲中,走近我們。這是正式的神學見解與應用,但讓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看天主與厄里亞的相遇。

        在暴風、地震,和烈火之後,希伯來文的聖經說qôl dem̆ āmâ daqqâ,指的是「全然安靜的聲音」,如同我們在暴風雨過後所經驗到的。事實上,dem̆ āmâ是聖詠的作者習慣描述安靜的方式(詠一❍七28)。中文思高聖經將這種安靜翻譯成「輕微細弱的風聲」。

        你能「聽到」安靜嗎?

        安靜是否就是天主習慣向我們「說話」的方式?

        我想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讓我邀請一位專家,本篤十六世,來解釋如何「聽」天主的聲音。2008年時,他公佈了一份我認為從梵二大公會議以來,重要的宗座勸諭,〈上主的話(Verbum Domini)〉。在這份勸諭的一開始,教宗談到天主在祂的愛子十字架苦難中的安靜。他說:「在這黑暗的時刻,祂透過自己靜默的奧秘說話。所以, 在基督啟示的動力裡,靜默成了天主聖言的一個重要表達。」(〈上主的話〉,21號)

        但我想要談談〈上主的話〉的另一部分。在這裡本篤十六提供了一個如何完整參與感恩聖祭的具體建議。標題是:「聖言與靜默」。聖父提醒大家,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少回顧的時代。我相信我們都同意這個見解。

        似乎我們都很怕安靜,即使在彌撒之中。

        因此,很多禮儀學家或音樂家會用歌曲或音樂來填滿禮儀中的安靜時刻。

        聖父引用了長久以來的教父傳統提醒我們:「只有在寧靜中,天主的話才能在我們內找到寄居之所,如同天主的話寄居在瑪利亞內一樣。瑪利亞,是「聖言」的女人,是「安靜」的女人。

        安靜使得真正的「聽」變得可能。安靜期盼、歡迎聖言開口,為我們的心迎來神聖。

        在之後的講道中,本篤十六說明了他對安靜的反省:「安靜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鑿出一個空間,讓天主能住在那裡,因此祂的話就存留在我們內,對祂的愛在我們的腦與心中紮根,啟示我們的生命。」(2012年5月12日講道)

        不是暴風、地震、烈火召喚了厄里亞離開他的洞穴(更明白地說,離開他自憐的處境),是那「全然安靜的聲音」。他走進其中,之後天主就能和祂這位快要累癱的先知,真正地對話。天主鼓勵厄里亞回到以色列,開始他第二階段的重要使命,找到既是朋友,亦是徒弟的厄里叟。

        聖德蕾莎修女說:「祈禱的靈魂就是完全靜默的靈魂。」

原文出處 https://www.gen215.org/what-did-elijah-hear-after-the-wind-earthquake-and-fire-maybe-nothing/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發燒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美藉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從一場重病中康復後,寫了一首名為〈發燒〉的詩。詩的末尾他寫道:但這是一個長久以來人們就知道的真理,健康讓我們看不到疾病隱藏的奧秘。

        我們內心深處早已明白這個道理,但這是個人會在成長歷程中明悟的真理,而不是透過父母、老師、甚至主日學等那些學院式傳授管道所獲得的知識。學院式的傳授方式能告訴我們這是真理,但知道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從這知識中獲得智慧。智慧,如同厄普代克所說的,需要透過重病、失落或被打趴在地上等個人經驗來獲得。

        近代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希爾曼(James Hillman)也說過相同的話。我記得自己曾在一場大型的研討會中聽到他對所有現場聽眾發出這樣的挑戰:想一想,誠實並勇敢地問問你自己:在一生中,什麼經驗讓你的生命更有深度,塑造了你的品格?你必須承認,在多數人的經驗中,是那些你不得不忍受的羞辱與虐待,那些無力、無助、挫折、重病或被排擠的經驗。不是那些帶給你榮耀,使你被吹捧的事物為你帶來深度與品格,也不是你成為畢業生致辭代表或是成為運動明星的時刻。這些不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深度。而是那些無力、不足的經驗會帶給你智慧。

        我也記得在當研究生時,有一次在聽知名的波蘭心理治療師卡斯米爾・達布羅斯基(Kasmir Dabrowski)一系列關於「正向的瓦解」(positive disintegration)的演講。他演講的核心概念是,唯有破碎才能使我們得到更高層次的成熟與智慧。在其中一次的演講中,他被問道:「為什麼你會透過像是生重病、被打趴、被羞辱等這種瓦解的經驗而獲得成長呢?透過像是被愛、被肯定、成功、健康、被喜愛等正向經驗而獲得成長,不是更合理嗎?透過內心生出的感恩之情,並表達出這份感謝,我們會變得更慷慨、更睿智才對啊?!」

        達布羅斯基這麼回答:理論上,成熟與智慧應該要靠有力和成功的經驗來蘊釀才對;在某些情況上或許這麼說沒有錯。但是,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我只能說,在我過去四十年的執業經驗中,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我只看到人們經由破碎的經驗轉化,變得更加成熟。

        耶穌應該會同意這個說法。例如,福音中記載,雅各伯和若望兩兄弟來要求耶穌,當祂進入祂的光榮中,讓他們兩個一個坐在祂的右邊,一個在左邊。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很認真地回應他們的要求。祂沒有斥責他們只想著自己的榮耀;祂所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什麼是光榮,以及進入光榮的途徑。祂問他們:「你們能飲我要飲的爵嗎?」他們沒有真懂耶穌的問題,就天真地問答:「我們能!」耶穌接著說了他們還是不懂的話。他跟他們保證他們將會飲耶穌要飲的爵,因為最終每個人都得要喝。但同時告訴他們,他們還是沒法得到想要的光榮,因為得到這光榮還有別的條件。

        什麼?那「爵」是什麼?喝了那爵如何帶來光榮?又為什麼即使我們飲了那爵,還是無法得到光榮?

        如同我們待會兒會看到的,那爵就是受苦和羞辱,是耶穌在祂的苦難和死亡中所經歷的,也是祂在革責瑪尼莊園中,在極度恐慌中向天父懇求「給我免去」的這個杯。

        基本上,耶穌告訴雅各伯與若望的就是:除非經歷聖週五的苦難,你無法得到復活的光榮。除非經歷苦難與羞辱,你無法擁有深度與智慧。兩者之間有一種本質上的連結,就像痛苦與哀號是女人懷孕生子的必須。更進一步來說,耶穌所說的極度的痛苦並不保證會帶來智慧。為什麼不呢?因為,雖然痛苦與深度之間有著本質上的連結,但人們在不情願地受苦時,很容易加深自己苦毒、憤怒、嫉妒和憎恨的深度,如同心甘情願地受苦時加深同情、寬恕、憐憫和智慧的深度。我們會經歷痛苦,但未必能得到智慧。

        發燒!在感染新冠病毒時的首要癥狀就是發高燒。現在,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燒。我們的希望,在於當發燒使我們身體與心理的溫度上升,它也會向我們啟示一些疾病背後的奧秘。什麼奧秘呢?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有在經歷了發燒之後才會發現。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fever/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面對內在的混亂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邁克・福特(Michael Ford)在他為盧雲所寫的傳記中,告訴大家盧雲對自己內在的情緒有多麼地誠實。有的時候,當孤獨、沮喪和混亂襲來,壓得他喘不過氣時,盧雲會找他的朋友,請求他們抱住自己,讓自己能盡情地放聲大哭。這麼做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教會了我們一件事:當我們面對自己內在的混亂,面對內在張牙舞爪的魔鬼時,最好能有個人或東西緊緊抱住我們,否則黑暗勢力會毀了我們,而不會讓我們變得堅強。

        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反應常常太天真。今日主流的思想鼓勵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迎向未知,和其中的混亂與魔鬼正面對決。因此,我們相信身旁的那些聲音:告訴我們安全不重要,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混亂、曠野、心靈的黑夜、內在及身旁的魔鬼。這些聲音要我們冒險,捨棄安全的天堂,面對我們的上癮和恐懼,走向更偉大的天地,放下對內在創傷和驕傲自我的掌控。聽起來很合理吧?或許。

        這完全符合T.S. 艾略特(T.S. Elliot)所說的,家是我們出發的起點,並且當我們上路之後,環繞我們身邊的環境與模式,會變得愈來愈陌生,也愈來愈多樣。他說的沒錯,痛苦和混亂確實是成長必須面對的過程。停留在舒適圈裡最終只會讓我們窒息。聖經告訴我們,唯有經歷革責瑪尼和十字架的黑暗與死亡,我們才能進入永生。神秘家稱它為心靈的黑夜,並且告訴我們,靈魂真正的轉化不會在迪士尼樂園發生,而是在往哥耳各達的路上。到目前為止這些說法也都正確。

        然而,有一種危險的天真想法在其中。這些概念太強調你應該放手讓自己墜入巨大的未知之中,進入全然的黑暗與混亂,之後成長和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事情沒那麼簡單;而且可能跟這種想像差很多。要進入黑暗,進入曠野,面對內在的魔鬼,你得要先確定,在踏上這個旅程時,自己會被某個人或某個東西緊緊抱著⎯天主、愛著自己的人,家庭、能堅定到看穿你自己的信仰。要離開安全的天堂卻沒有這些實在太天真,也太愚蠢了。

        當你放手讓自己自由墜落,兩件事會發生......而且其中一件會很糟。你可能會因為沒有人在背後接住你而粉身碎骨。在曠野中,如果你只能單靠自己,你可能會被打倒,失去自我,因著沮喪、放蕩、絕望、恐懼和孤獨而死去。當你被投入曠野之中,面對著鏡子,認不出裡面的自己,失去了得以在生命中繼續生活、歡笑、愛的力量時,這個離開安全窩居的行動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當然,跨越混亂的旅程也可以相反地成為巴斯卦奧蹟,進而帶來恩寵的復活。但是,要跨越黑暗和混亂,在信任中捨棄自我,你得要確認當自己墜落掉進黑暗時,會有某個人或某個東西接住自己。

        透過耶穌自己的巴斯卦旅程,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當祂走進革責瑪尼和十字架的黑暗與混亂時,如同祂走進曠野接受試煉時一樣,不是獨自一個人。祂被天父抱著,如同盧雲在沮喪時被朋友抱著一樣。耶穌身處在黑暗之中,就這麼墜落,但祂並不孤獨。祂順從並跳下愛的懸崖,只因為祂信任,祂信任祂的天父會在祂撞到地上前接住祂。在我們急著說服自己或他人放下安全感跳進混亂之前,我們都需要想一想。我們不該天真且輕易地從迪士尼樂園轉進到哥耳各達。

        最近我遇到一個朋友,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因著兒時被虐待,導致目前深受成癮造成的身心衰弱所苦。她不想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之中,但有一個清楚的直覺告訴她,如果她脫離現在的狀態而往前走,她將會面對痛苦、混亂和危險。現在,她沒法往前走,因為她沒法確定有沒有人或東西會陪伴她踏上這個旅程⎯如同天父在革責瑪尼莊園和十字架上擁抱著耶穌一樣⎯讓她能面對混亂變得無法承受之時。

        俗話說,那些不能要你命的東西一定會使你堅強。這是真的,雖然有些時候如果你獨自一人,有些東西真的會要了你的命。我們得要小心且溫柔地對待自己和別人。我們需要面對的黑暗,真的深邃得會讓人害怕。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facing-up-to-the-chaos/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面對傷害及失望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都很清楚,那種被拒絕、忽略、拋棄時的羞辱。同樣的,我們也都了解無力實現自我、運用天賦、完成夢想時的感覺。也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與現實妥協,背叛我們自己,停留在罪中。

        我們的生命永遠得不到期待的尊嚴、夢想的完成、理想的實踐,就如同我們的表達能力永遠沒法讓別人完全了解我們豐富的內在。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總是有一個受挫的藝術家、音樂家、詩人、作家、運動員、政治家、愛人和聖人。問題從來不是「我受傷了嗎?」而是「我哪裡受傷了?」

        因此,我們都揹負著許多失望、挫折和悲傷的記憶。在我們裡面,我們真正感受到的,是那種受傷的自尊。但那不是件無足輕重或糟糕的事。在創造我們的時候,天主就已經把尊嚴放到我們的存在裡面,也讓我們感受到那份尊嚴。我們有偉大、美麗,以及永不甘於平淡的心智與夢想。在其中,我們直覺到它的神聖、宏偉和奧秘。所以我們不輕易地接受限制、羞辱、拒絕和失望。我們也不輕易地接受罪成為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感到受傷,但那傷害對我們有益。

        當我們對那些曾經深愛的人與事物,甚至是天主和信仰,感到冷漠時,那常是因為我們想要保護自己內在受傷、受挫的自尊,盡力維持它的完整。

        盡管這樣的反應可以理解,但那依舊不是一種給予生命的方式。那是什麼意思?

        我們可以拿我們受傷的自尊怎麼辦?失望呢?嫉妒呢?被虧待呢?當這些感受讓我們變得愈來愈冷漠、苦毒、憤怒、小心眼時,我們該如何是好?當我們陷於罪惡之中,背叛了自己的尊嚴和夢想時,又該怎麼辦?

        人們很容易本能地否認、欺騙,假裝自己內在風平浪靜。所以當別人問我們「你好嗎」的時候,我們也會自然地回答「我很好」⎯即使在我們的心正淌血、嫉妒暴錶、臉色難看、眼神憂傷、自尊低落、雙拳緊握之時,依然會如此回答。

        每當我們否認自己受傷的時候,我們就為自己預備了培育苦毒、憤怒、小心眼、冷漠的土壤。當我們不承認並接納自己的創傷和挫折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武裝自己,讓自己的身體繃緊,心變得冷漠,思想更固執。我們的心不再柔軟和給予生命,轉而變得苦毒,為自己建造一個硬殼,保護受傷的自尊。這好像是我們唯一能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

        但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哀悼、流淚、哭泣。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失落而哀悼,盡情地為自己的痛苦流淚,這可以融解我們內在因著保護而築起的圍籬,讓我們真實地面對被打碎、不完整、失望、遠離夢想所帶來的痛苦。當我們哀悼時,我們軟化了,不再強硬,使我們的心可以面對失落和羞辱。

        幾個月前,我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守靈禮。那個夜晚,他的家人準備了他生前不同樣貌的相片跟大家分享,多數都是開心的。其中有一幅特別的相片,在我心底激起了強烈的感受。相片中他牽著孫子的手,散發出一種驕傲、喜悅、快樂,而且是只有握著自己孫子的手時才會有的感受。這幅相片震攝了我,讓我想到自己的貞潔願,我永遠不可能感受這種特別深刻、神聖、純潔的喜樂;我不可能會有像他握著孫子手的相片,有著散發出這種獨特驕傲、喜樂的神情;他的生命給予他的這種深刻、神聖的經驗,永遠不可能是我的經驗。

        我感受到一種突如其來的悲傷,轉身離開了教堂,無視於身旁的朋友。我的心變得冷漠、苦毒,被那些失落帶來的憤怒、對他人的嫉妒、對自己生命選擇的挫折所充滿。我也感覺到內在強烈的不安。我試著吃點東西、打電話給朋友、散個步,但一點用都沒有。直到最後,我坐下來祈禱。眼淚開始從我的眼眶中流下,我讓自己的心就這麼墜落,跌進了自己的混亂、破碎、不自在、不安和問題之中。進入自己的破碎,進入那個內在自己一直否認的地方,不是件愉快,而是可怕的事。

        我很害怕,但奇怪的是,又感到平安。那時的心情雖然還是痛苦,但心不再冷漠或堅硬了。因為當我們哭泣時,我們會知道救恩不在於我們永遠都很堅強,從不示弱;而是相反的,救恩來自於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並降服於那位能擁抱我們無助、失落、嫉妒、不安和破碎的天主。

        作家卻斯特頓(Chesterton)曾說:「無法讓自己的心軟化的人,最終就會讓自己的頭軟弱。」他說得對極了。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dealing-with-hurt-and-disappoin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