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聖誕節是天主打破我們期待的行動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天主總是會打破我們的期待。我們對天主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終祂總是打破我們對祂的期待,卻以一種更深的方式滿足我們的渴望。這個現象當然也反映在伯利恆的第一個聖誕節。

        幾百年來,信仰天主的男男女女都發現到自己無力修正那些生命中不對勁的地方,因而祈求天主派遣默西亞,這位救世主來掃盪那些邪惡勢力,讓世界恢復原有的秩序。這些期盼更深的內涵正是對於公義所萌發出的渴求與希望,而非只是那些偉大的猶太先知來到前,人們所想像出來,天主將趕走敵人的行動。最終,那些諸如依撒意亞等的偉大先知,描繪了默西亞來臨時的願景。在這些願景中,默西亞將會在「默西亞時代」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所有不對勁的地方將會被更新。窮人會獲得財富,生病的人得醫治,受奴役的人得自由,公義統治大地(包括懲罰作惡的人)。貧窮及溫良的人將會承受土地,因為人們引頸期盼的默西亞將戰勝邪惡勢力,把作惡的人從地上掃除,讓一切走上正軌。

        經過了好幾百年的等待、期盼,最終人們等到了什麼?人們等到的是一個脆弱、赤裸,沒法餵養自己的嬰兒。這不是所有人期待的結果。大家期待的是一個超人、一個超級巨星,一個展現強壯肌肉、天縱英明的完美偶像。沒有弱點,所向無敵,讓所有與他作對的人看起來都成了侏儒,讓他的臨在成了不需要爭論,也無法抗拒的絕對真理。

        很多時候,這個期待依然存留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想像天主會如何凌駕這個世界。但是,如同我們從第一個聖誕節所經驗到的,這不是天主行事的風格。伯利恆向我們揭示的,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驗到的天主:一個無肋的嬰兒,躺臥在馬槽中,脆弱、看似無力,卻以一種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方式碰觸我們。

        為什麼?為什麼這位全能的造物主沒有向我們展示祂的肌肉?為什麼天主要藉由一個嬰兒的脆弱軀體來顯示祂自己,而非一個所向無敵的超人?為什麼?因為天主的力量會用於融化人心,而非摧毀人心,而這需要脆弱與無助才做得到。這是一個小嬰兒能做到的事。天主的力量,至少是那個能將人心拉近彼此,建立親密關係的力量,來自於脆弱。你無法以強有力的姿態,強迫一個人愛你,你只能以一個嬰兒的脆弱吸引他的心。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魅力來誘惑別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人崇拜,用自己的力量來威嚇別人,但這些都沒有辦法讓我們與他人建立長久共融的關係......但一個嬰兒的無力與天真卻可以做得到。

        天主的力量,如同睡在馬槽中的嬰兒一樣,靜靜地臨在這個世界,發出沈默的邀請,而非威嚇或脅迫。二千年前,當基督來到這個世界,取了肉軀誕生在伯利恆,並且在三十多年後看似無助地在耶路撒冷被釘上十字架時,祂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降生在耶穌基督身上的天主,選擇進入人的苦難之中,而沒有選擇與苦難劃清界線;選擇與我們同在,而非冷眼旁觀;啟示通往榮耀的道路是往下,而不是往上;選擇與窮人和無助的人站在一起,而非富人和掌權者;選擇邀請人們,而非脅迫人們;選擇透過嬰兒顯示自己,而非一個超級巨星。

        但這真的不容易理解,也很難接受。我們會對天主感到挫折與不耐,為何總是如聖經上說的,動作那麼慢,讓我們等到地老天荒。耶穌許諾我們,貧窮和溫良的人要承受土地,但許諾好像只是許諾,永遠不會在這世上實現。有錢的人更有錢,而貧窮的人好像什麼也沒有得到。一個無助的嬰兒能為這些事做什麼?我們要在哪裡看見默西亞力量的展現?

        好吧,再說一次,我們的期待需要被打破。「承受土地」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成為一個超級巨星,還是變得有錢又有名?能夠凌駕別人嗎?讓我們走進一個房間裡,馬上就可以被認出來,並且被熱烈歡迎?這就是所謂的「承受土地」嗎?或者,我們將「承受土地」指的是我們的心能融化冰冷,我們最原始的良善可以被一個嬰兒喚醒?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christmas-as-shattering-the-containers-of-our-expectations/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瑪利亞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二7)

        在耶穌誕生的故事中,我們總是會譴責那位拒絕若瑟與瑪利亞,使得他們不得不屈就在馬棚棲身的客棧主人。而這教導我們要學習在生活中熱忱待人,學著別讓自己太過忙碌,使得「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也就是讓自己的心被太多事物所佔據,沒有空間讓救世主降生在其中。

        這些都是很好的道理,值得我們反思。但學者也邀請我們看得更深,去理解為什麼客棧中沒有地方給耶穌。學者提到的重點不在於客棧主人缺乏好客的精神,而在於耶穌不屬於城市,不屬於舒適的地方,不屬於名流階層,不屬於富人與有權勢者,並且不屬於我們正常世界會注意的人群。耶穌沒沒無聞、貧窮、不起眼地誕生了,只有祂的家人和天主關注到祂。

        被城市拒絕的現象也預告了祂將如何死去。耶穌的死亡跟祂的出生一樣。祂不被人們接受,成為被捨棄的對象,被釘死在城外,就如同祂當年出生在城外一樣。

        多瑪斯・牟敦曾對這個事件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這個忙亂、沒有地方可以接待耶穌的客棧,象徵著耶穌的到來並不被這個世界期待。但是因為祂來到一個不像祂家的地方,一個不屬於祂的地方,卻又必須來到,因此祂只能與那些同樣沒有屬於自己地方的人們在一起。祂的地方就是些被有權勢者視為軟弱、丟臉、不配被稱為人的人們所在的地方,與他們一起被折磨、攻擊,並且被剷除。與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一起,基督降臨在這個世界。祂奧秘地臨在那些被世界視為無物的人們中間。

        耶穌悄悄地誕生在這個世界,在城市之外,在那些當時似乎很重要的人物與事件之外。二千年後,我們認可祂誕生的重要性。但在那個時候,沒有人在意。了解耶穌誕生的涵意,讓我們這些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彷彿社會邊緣人,住在一個無名小鎮、出生在不起眼的年代的人們,有了參與在一個更大計畫、更大圖像的感覺。我們的相片與故事永遠不會登上〈時代〉或〈時人〉雜誌。我們的名字也永遠不會被放在鎂光燈下,並且註定要沒沒無聞地活著,也沒沒有無聞地死去,只留在身旁一 小撮人的記憶中。

        多數的我們都在一種安靜的怪異之中生活,在鄉下地方,在不起眼的小鎮,在都市的不知名角落,看著世界上那些熱鬧的、吸引眾人目光的事件發生在別人,而非自己身上。好像我們永遠都只能當一個無關輕重的小人物,我們為這個世界所能貢獻的天賦、所付出的一切,都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甚至連自己家人都不會注意到。客棧中為我們也沒有地方。我們會在一個極為卑微的地方生活、工作,繁衍下一代。

        而且,或許最讓人難受的是,我們得要忍受無法將自己的天賦與特恩貢獻給這個世界的挫折感,但卻得要聽著那在內心深處不斷迴響的美麗樂章與音符,而且永遠無法從外在世界得到被聽見、讚賞的滿足。我們的夢想及豐富的內在生命,永遠無法在這世界找到一個舞台。似乎我們內在最好的那個部分,在客棧中為它沒有地方。我們內在最深的寶藏,如同耶穌的誕生一樣,最終會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推擠到難堪的殉道下場,如同英國作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所說的那樣。藝術有它得要面對的殉道命運,而且沒有比還得要承受那難堪下場更大的痛苦。

        瑪利亞在馬棚生下了耶穌,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這個表達遠遠不是客棧主人太忙、不夠好心所能簡單解釋的。它恰如其份地表達了人類生命最深的真實。本質上,這個表達要訴說的是,那些位居世界中心,有力量、富有、知名的人,那些政治領袖、娛樂圈的名人、大企業家、學者,不一定就坐在生命的中心。位居生命中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正是那些掌權者不知其名、不會注意到的,被溫柔地裹在信仰之中,位居繁華城市之外的內涵。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no-room-in-the-inn/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準備好迎接聖誕節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我們中有很多人在聖誕節來到之時,已經被家裡與教堂的裝飾工作、採買禮物、練習聖誕歌、準備大餐搞得精疲力竭、精神渙散了。將臨期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準備自己,迎接聖誕節;但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將臨期沒有幫助我們,讓基督降臨在我們生命中更深的地方。我們為聖誕節所做的準備,常常是為了讓我們可以跟家人、朋友、同事一起「慶祝」這個節日。聖誕節前的這些日子,好像沒有那麼安詳、寧靜。相反的,我們急忙趕著那些還沒有完成的馬槽、聖誕樹,採買著還缺少的禮物,寄出剛寫好的聖誕卡,準備豐盛的大餐,以及參加不同的聖誕晚會。因此,當聖誕節來到時,我們腦袋裡滿是在百貨公司、餐廳、大賣場、公共場合及收音機裡迴響了好幾個禮拜的聖誕歌聲。

        因此,聖誕節對我們來說,常常更是一個充滿壓力與疲憊,而非安詳與寧靜的日子。真的,有的時候聖誕季節比較像是個壓力測試,而非享受平靜的時刻。更進一步嚴肅地說,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為聖誕節所做的準備,鮮少為自己創造一個靈性的空間,讓基督能降臨在我們生命的內在深處。我們為聖誕節所做的準備,焦點比較放在我們的房子上面,而非我們的靈魂;比較在採購,而非在祈禱;比較在宴會本身,而非用一段時間的齋戒來準備參與盛宴。今天的將臨期,本身就像是個慶祝活動,而非為聖誕節來到所做的準備。

        最後的結果,就像福音中那些沒有空房間接待若瑟與瑪利亞的客棧老闆一樣,在聖誕節到來的那一天,生命中已經沒有多餘的房間可以讓內在的靈性生命誕生了。我們有好心,我們都希望聖誕節能更新我們的靈性生命,但我們的生活承擔太多壓力,被活動填得滿滿的以致疲憊不堪,使得我們沒有力氣讓聖誕節成為更新我們靈性生命的特別時刻。聖誕節的精神依舊真實地存在我們內,但它就像是個被忽略的小嬰兒,躺臥在草堆中等著被抱起來。我們都很想要抱起這個小嬰兒,只是沒有力氣來到它身邊。

        所以,我們真的很糟糕嗎?

        雖然這些現象挑戰我們,好好看看自己現在的樣子,但這並沒有如同一些宗教批判觀點所說的那麼無可救藥。在聖誕節來臨時把自己搞得太疲憊、太忙亂並沒有使我們成為一個壞人。這種狀態並不表示我們成了無所謂的外邦人。這也不意謂著我們內在的基督就會被餓死或凍死。不會因為聖誕節來到時我們太忙亂、承擔太多壓力,累到沒法有意識地讓這個慶祝成為更新我們內在靈性生命的機會,就讓我們成了壞人、沒有信仰的異教徒。我們昏睡的靈魂只是表達出我們是人而非天使,比較實際而沒那麼理想,對感官更甚於對靈魂敏感。我想天主完全了解我們的情況。

        真的,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面臨這樣的掙扎。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沒有人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為嬰孩基督準備一個完整的空間,即使是在聖誕節的時候。這會讓我們感到一些安慰。但這也會帶來一些挑戰:在我們忙碌、混亂的狀態中,我們留給基督的空間太少了!我們得要為基督清出一些空間,讓聖誕節成為更新我們靈性與生命的時刻。

        我們要怎麼做呢?

        在聖誕即將到來的這個時刻,我們很多人正忙著為我們的家、教會、辦公室做迎接聖誕節的準備。我們需要採買禮物、寫聖誕卡、裝飾馬槽與聖誕樹、準備聖誕大餐、參加好幾個在教堂、學校和朋友家的聖誕晚會。這些都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壓力,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這麼想:做不完的!來不及了!來不及準備聖誕節了!這些感覺都很正常。

        但準備好迎接聖誕節,讓我們的心情就定位,並不決定在我們待辦清單的每個項目是否都打了勾:禮物,買好了;聖誕卡,統統寄了;聖誕樹和馬槽,裝飾好了;大餐的食材,買好了;聖誕聚會,都準時參加了。即使這些清單只能完成一半,只要你發現自己坐在教堂裡,發現自己和家人與朋友一起坐在餐桌旁,發現自己溫暖地祝福了你的鄰居和同事,不管你是否疲憊、忙亂、吃太飽,甚至根本沒有想到小耶穌,你已經為迎接嬰孩基督誕生在你的靈魂中,做了最好的準備。

https://ronrolheiser.com/being-ready-for-christmas/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將臨期:為偉大做準備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多年以前,美籍作家羅勃・華勒(Robert Waller )出版了一本很快躍上排行榜,且改編成電影的小說《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這本小說以一種近年來少見的方式,激發了人們對浪漫愛情的想像。特別是電影的主角克林・伊斯威特及梅莉・史翠普之間的精彩互動,更讓人完全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受命來到麥迪遜郡拍攝一系列的老橋相片。因為迷了路,他開到一個農場問路。正巧農場的男主人趕牛去參加市集。單獨在家的女主人和攝影師立刻感覺到彼此之間強烈的連繫,並且陷入愛河。命運、靈魂伴侶、神秘的吸引力,不管你用什麼詞語來稱呼他們之間的關係,那就是他們從對方身上當下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強烈連結。他們纏綿了幾個小時,那美好的感覺使得他們無法想像餘生沒有對方會是多麼痛苦的事。

        電影的觀眾或是小說的讀者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慢慢被說服去相信,某種了不起的事情正在進行,一幅關於愛情的偉大畫作正在被創造,一個比生命本身更高貴的事情發生了。但真是如此嗎?誰能夠花幾個時間就畫出一幅曠世鉅作?一本了不起的博士論文只需要花兩個小時就可以寫出來嗎?和一個兩個小時前遇到的對象發生性關係,就可以留下偉大的愛情傳奇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建議你到戲院看看最近上演的另一部電影,珍・奧斯丁原著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這個故事描述一個女人長時間處在令人痛苦的張力之中(有著與麥迪遜之橋主角相似的情感)。但與麥迪遜之橋的主角不一樣的是,她沒有急著要擺脫這個張力。沒有人會跟認識才幾個小時的人上床。女主角在這個張力中生活了好幾年,最終當問題解決時,真正的偉大發生了。為什麼?因為得要經過淨化、昇華(絕對需要超過兩個小時),一件事情才能真正變得偉大。

        在根本上,這表達了將臨期的意義:要讓一件事變得偉大,它首先得要經過淨化;齋戒只是必要的前奏曲;靈魂的偉大來自於一開始承受張力的結果;一個人沒有好好地準備,是不可能體驗那種極度的喜樂;真正神聖的事物只有在一段時間的孕育之後才會誕生。將臨期是關於等待的時節。

        但不要把將臨期與四旬期搞混了。將臨期的深紫與四旬期的黑紫是不一樣的。深紫象徵的是嚮往與渴望,黑紫代表的是悔改。將臨期的靈修重點不在於悔改,而是在於承擔張力,尊重愛的節奏,不會因為受不了而讓那些未來會出生在我們及世界的事物,尚未成熟就提早來到。

        這之間的關連是什麼呢?承擔張力如何能帶來偉大呢?張力能帶來生產所需要的熱度。有個圖像會幫助我們了解。十字若望在他的著作《愛的活焰》中,將我們還未成熟的自我比喻為一根剛砍下,新鮮的木頭,得要被丟進火焰,愛的火焰中燃燒。如同我們所知,新鮮的木頭沒有辦法馬上燃燒起來。這根新鮮,飽含水分的木頭得要被熾烤一段時間,直到它內部的水分蒸發掉,讓它最後能達到與周圍的火焰相同的溫度,才能加入一同燃燒。愛的定律也是如此:唯有達到真正的成熟,才能在團體中燃燒起來。我們多數的人都太獨立、太年輕、太自私、太潮溼。這使得即使我們被愛所包圍,依舊無法燃燒起來。我們內在的溼氣阻止我們投入團體的火焰之中。

        要改變這樣的處境,需要的就是生命中的張力。承擔著適當的張力,使得我們內在不屬於天主的渴望嘶嘶地被烤乾,慢慢地讓那些自私的溼氣消失。在張力之中,我們慢慢升到燃點,準備接受愛的火焰。身為科學家的德日進神父注意到,有時你把兩種物質放進試管之中,它們不會自動融合。它們只有在高溫之下才能合而為一。因此,它們首先需要被加熱,融合才能發生。這個圖像呈現出整個人類學與心理學中的愛。為了能夠愛,我們的心理需要提高它的溫度。什麼能夠讓我們的心理升溫呢?承擔張力,而不在時機尚未成熟前就急著解決它。不要在婚禮前就急著和新娘洞房,不要急著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一部交響樂。

        偉大需要等待。唯有足夠高的溫度才能促成融合。讓神聖的事物誕生需要耐心地孕育。用一個比喻來說,這就是將臨期的公式。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advent-preparing-for-the-sublime/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默想喜樂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每年,在將臨期第三主日,教會都邀請我們默想喜樂。這個邀請有點奇怪,但是當我們真的開始反思喜樂的本質時,就沒那麼奇怪了。什麼是喜樂?

        很少事物像喜樂一樣,那麼容易被誤解。追求喜樂不是一件嚴肅的事,只是我們常常找錯了方向。

        那種和大夥一起慶祝辦趴,或是週五下班後和朋友一起慶祝的好心情,常常被拿來與喜樂混為一談。我們以為的喜樂就像這樣:日常生活的責任、工作,情緒與財務帶來的沈重負擔,疲憊、憂慮,還有各種的壓力,使我們無法享受生命,無法如我們期待地過著喜悅、放鬆的生活。我們認為生命的常態--重複輾壓我們的壓力、日復一日的乏味工作、如籠中老鼠不斷往前跑的生活、一個禮拜五天的工作--使我們與喜樂失之交臂,因此我們期待那些特別的時機、週末、狂歡夜、假期、社交聚會、慶祝和宴會,能讓我們跳脫重複的無聊生活,好好享受,體驗喜樂。

        如此,喜樂就成了我們在宴會時要炒熱的氣氛,或是一種從壓力中釋放的自由自在,如同我們去渡假時的情況。但這就是喜樂嗎?它有時是,但通常不是。我們開趴時的喧鬧笑聲,通常比起想要把沮喪推得遠遠,那種絕望的否認心態,好不到哪裡去。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從熱鬧的宴會離開回到家,或是假期結束三天之後,那種抖擻的精神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又開始期待下一個宴會,或下一次的假期。

        什麼是喜樂?喜樂無法被引發、被增加,或被創造。它得要在日常生活、我們的責任、負擔、擔心和壓力中自發地出現。喜樂是:想像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你拖著疲憊的身子,恨不得找個地方馬上躺下,一步一步走向你的車子或公車站;突然之間,所有的一切都湧上心頭:你感覺到你的身體、心理、靈魂、性別、生命史、和家人同在的房子、和朋友相聚的情景、所居住的城市、你的國家。而這湧上心頭的圖像和感覺,讓你情不自禁地說:「主,活著真好!」這就是喜樂。

        如同C. S. 路易士(C.S. Lewis)所描述的,喜樂會讓你驚奇。你無法找到喜樂,是喜樂會來找你。這正是喜樂的特徵。你可以去參加一個宴會並對自己說:「今晚我一定要讓自己開心到死!」你會開心的!這可能會是一個很棒的宴會,讓你的心情好好放鬆一下。你可能會發覺自己變得開心,煩心的事突然消失了。這是個很有療效的宴會,讓你暫時從辛苦的生活中脫離。但它不是喜樂。

        喜樂總是一種副產品。如同聖方濟和平禱詞所說的,我們永遠無法主動追求喜樂、安慰、平安、寬恕、愛和了解。我們能得到它們是因為我們給予它們。這是所有靈修核心的吊詭,也是宇宙中一個根本的真理:我們呼出的空氣最終我們也會再吸進來。喜樂會再回到我們身上,如果我們主動為別人創造了喜樂。

        如果我的生命是以要求為中心的,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別人也會用我的態度來對待我,而非實踐我所要求的;利用他人而非滋養他人;帶來混亂而非帶來和平;要求被欣賞而非欣賞他人,要求別人來滿足自己而非去滿足他人,這樣的話,不管我參加多少宴會,期待提振自己的心情,喜樂永遠不會來。因為,我正把錯誤的氣息吐向這個世界。

        十字若望,這位了不起的神秘家,用下面這首詩作為他有名指引的結語:

就渴望什麼都不擁有
想要擁有全世界
就渴望什麼都不擁有
想要知道所有的一切
就渴望什麼都不知道
想要經驗從未體會過的歡愉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在其中享受的方法
想要知道從未知曉的真理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掌握知識的方法
想要擁有你未曾擁有的東西
你必須透過一點也無法讓你擁有的方法
想要成為你從未成為的人
你必須透過在其中你什麼也不是的方法
如此,也唯有如此,你才能找到喜樂。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認出時代的訊號


榮・羅海瑟 Ron Rolheiser

        有一個關於俄國詩人安娜・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的故事。在史達林肅清異己的時期,有一天她站在一所監獄的外面,和其他人一起等著送信和包裹進去給他們所愛的人。等待讓他們格外難熬,因為他們甚至不確定自己所愛的人是否還活著,而且警衛還為了彰顯他們的權力故意讓他們乾耗幾個小時在監獄外面枯等。可是,如果他們想要傳遞訊息給自己所愛的人,他們沒有其他的辦法,就只能乖乖地等。

        有一個早晨,另一個同樣在等待的女士認出了安娜,走到她身邊並問她:「妳能夠把我們的經歷寫下來嗎?」安娜回答說:「可以。」她們彼此相視一笑。

        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這兩個飽受獨裁者恣意妄為折磨的女人,會相視而笑?因為敘述一件事,恰如其份地為一件事命名,就足已讓你位居這事件之上。為一件事命名讓你能超越這個事件,而不再被它所囚禁,在某個層次上從這件事情之中釋放出來,即使你正被像史達林這樣的暴君所壓制。為某件事情命名本身就是先知的行動。先知不會預言未來,他們就只中肯地描述當下⎯常常他們就只是揭露了不忠信和不公義的事。

        大概十五年前,大衛・崔西(David Tracy)寫了一本書叫做《為當下命名》(On Naming the Present Moment)。在書中,他以一個讓大多數的我們讚嘆的客觀角度,突顯出自由派與保守派兩種文化內部的偏見。他的文章充滿希望並且給我們正確的指引,好像一個好醫生給病人恢復健康的希望與指引一樣。正確的診斷是開立有效處方的先決條件,如同誤診、錯誤的命名會導致處方無效甚至造成傷害一樣。今天,不管在教會或世界,我覺得充斥了一大堆草率的命名。為了更好的診斷和先知性的觀點,我們需要正確地為我們此刻的信仰命名。當一個病症不知從何而來時,它造成的痛苦最深。

        但更重要的是:為一件事妥善地命名本身就是一種祈禱。耶穌稱呼其為「認出時代的訊號」。這是什麼意思呢?

        耶穌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應該要認同我們時代所有文化、心理學、宗教的趨勢。對耶穌而言,認出時代的訊號意思是試著理解我們個人和團體的生活中正發生的事,好像嘗試分辨天主如何臨在於那些實際發生的事件之中。我的父母稱這個行動為看見「天主的臨在」(Divine Providence),也就是聽見天主透過這些外在事件要對我們說的話。

        聖經中有很多段落為這個概念提供了豐富的佐證。確實,在舊約聖經中,這個概念正是以色列民族的信仰核心。對他們而言,沒有事情的發生只是單純的意外。天主總是參與在每個事件之中,不管這事件有多麼地世俗,或多麼像單純的意外。信仰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試著聽懂天主透過這些事件要對我們說的話。例如,如果以色列人打了敗戰,那絕對不是因為敵方兵強馬壯,而是因為天主要透過這個失敗教導我們,祂希望我們能從中學習。同樣的,如果發生了乾旱,那不單單是因為地球暖化的關係。以色列人得要去分辨,到底天主為了什麼要以色列人來年過得簡單一些。對以色列人來說,沒有什麼事是單純的意外,天主一直參與在每個事件之中,對祂的子民說話。

        詹姆士・馬凱(James Mackey)曾經將天主的臨在定義為天主藉此發言的巧合。這很符合十字若望所說的,天主的語言就是祂寫入我們生命的實際經驗。我們的責任是讀懂祂的語言,而讀懂祂語言的方式就是為所發生的事適當地命名。適當的命名包含三個要素:它是先知性的,它指出了我們的信德以及我們的無信,我們的公義以及我們的不義;它提出診斷結果,並給予正確的處方以治療我們的疾病;最後,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祈禱,嘗試聆聽天主藉著我們生活的每個事件要對我們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傾向根據我們自己的意識型態,不管是自由派或保守派的,為事件命名。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教會中都是如此。我們需要格外小心,也需要以祈禱的態度來命名。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改變或被醫治,但都需要被好好地命名。

原文出處 https://ronrolheiser.com/reading-the-signs-of-the-times/